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职工话题-正文
从3到45:农民工代表不是简单的数量增加
//www.workercn.cn2018-03-12 08:04:48来源: 中工网——《劳动午报》
分享到: 更多

  农民工问题远远超出了它作为劳动力的经济意义,已经形成社会共识。也正因此,2008年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首次出现了3位农民工,2013年的第十二届增加到35位,今年又增至45位。农民工人大代表的增加,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有45名农民工。虽然在代表总数中所占比例不算很大,但却代表着2.8亿劳动者,其意义既非象征性,也不是表面数字可以体现的。

  “农民工”这个称谓,是中国历史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标志着祖辈务农、数以亿计的农民身份的彻底改变。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使农民脱离土地走进城市,转而从事非农业劳动。进入新世纪,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建设创造了巨大财富。早在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就把农民工问题作为“关系全局和长远”的大事,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给予高度重视,规划部署实施。农民工问题远远超出了它作为劳动力的经济意义,已经形成社会共识。也正因此,2008年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首次出现了3位农民工,2013年的第十二届增加到35位,今年又增至45位。

  农民工人大代表的增加,不是一个简单的数量问题,有着更深刻的含义。

  农民工之所以被如此关注、重视,不仅在于它是一个人数众多、联结城乡、影响广泛且深远的社会群体;也不仅在于它改变了产业工人队伍结构,占到职工总数的72.1%,在制造、建筑、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居民服务等5个行业中占比近八成;更在于它整体文化素质提升,高中及以上学历者达到71.8%,“80后”已成为其主体。他们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自己,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善开始谋求实现自我,提出了比温饱、安居更高的需求;他们中的佼佼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于解决这些需求有着相当深入的思考。

  笼统地、抽象地讲农民工的更高需求及其代表的参政议政能力,不如事实更具说服力。今年两会,5位来自广东不同行业的新老农民工代表,不约而同地带来了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建议。他们认为,过去农民工进城是为了求生存而就业,缺乏明确的职业与人生规划。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数有知识、懂技术,但技能提升速度仍落后于产业要求。“如果无法跟上产业快速转型升级的步伐,将不可避免地被淘汰。”这“是个国家有要求、企业有需求、自身也有诉求的事”。“农民工自身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不断强素质、增本领,成为真正的新时代产业工人。”这种境界、追求,显然与过去追讨欠薪、增加福利、劳动保护的需求不可同日而语了。

  不仅有需求,而且有思考,有解决方案。他们提出,对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政府“一头热”不行,还要通过配套鼓励政策引导企业“用人也育人”,“需要一个全方位的支撑力来帮助农民工群体畅通职业提升路径。”有农民工代表还提出具体构想,“建立完善的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支撑、企业和社会第三方专业培训机构为辅助的多元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同时,建立完善的产业工人职业技能培训评价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培训机构、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参与热情。”这样的思考、建议,无疑是合格的人大代表认真履职的体现。

  农民工代表参与共商国是,表决国家大计,值得更多期待。

  □张刃

我要留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