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培训基地建厂区,实用技能送上门,杭州临安工会校企互动培育人才的探索,开启了工作和学习的一道融合之门。
当下,知识和技能更替之快,每个人都感同身受。就职工而言,不跟上技能革新的步伐,职业发展、岗位成长就无从谈起;就企业而言,不注重员工队伍素质建设,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就失去了最根本的保障。终身学习,已不再是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摆在每个人面前无法回避的课题。
提高技能素质,实现技能提升,仅靠员工埋头钻研、自我成长是不够的,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具备无师自通的天赋和能力。因此,开展技能培训,有人点拨,有人指导,通过授业解惑逐渐成长提升,是最理想和现实的途径。
虽然没有人怀疑技能培训的重要性,但具体到一行一企的实际,却往往遇到学习和工作的种种不兼容的矛盾。首先是时间的冲突,职工白天忙于工作,下了班再跑上几里地坐进课堂参加培训,疲态尽现,效率不高。更重要的,还在于培训内容的取舍。大课堂形式下的技能培训,由于职工的基础不同,企业的情况不同,培训只能寻求“最大公约数”,缺乏针对性,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近年来,各地工会都在着力化解工作和学习无法真正融合的难题。有的工会组织尝试流动课堂,邀请业内行家走进企业,面对面为职工解疑释惑,手把手向职工传授技能,这样的方式比之于把职工请进学校课堂更接地气,更有效率,但还是存在制约因素。最突出的,就是培训不系统、不持续、不连贯,难以形成常态化培训的长效机制。
临安工会的探索实践有针对性地弥补了这些短板。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把培训学校建在企业,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企业的设施设备、技术能力、职工技能等方面有直观的了解,便于因企施教、因材施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企业合理分配时间组织培训,有利于职工随时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技能瓶颈,真正实现工作和学习的高度融合。
临安工会的探索实践也告诉我们,在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大课题下,工会要有主动介入的担当,更要有锐意创新的智慧。(阮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