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深度报道-正文
飘扬在秦岭深处的“保电之歌”(图)
//www.workercn.cn2014-04-28 06:12:52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壮士赞歌

  无关风花雪月,有道是“人间正道是沧桑”。

  壮士之所以被人称道,不是他的体魄有多强壮,而是内心有多少担当,越是在极难险重的灾害面前,只有壮士才敢站出来勇挑沉甸甸的担子。

  2008年初,罕见的冰雪灾害对马汉等线路造成严重威胁,那天中午,刚吞下热气腾腾的一碗面,命令就下达了。大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多条线路跳闸,无法重合,必须到现场去看到底什么部位出问题。穿上军大衣、带上干粮和热水,秦岭输电运维班的队员们就出发了。

  一路往山上走,越走脚下越滑,雪不知疲倦地下啊,整个人的身子越来越重,山上的线路此时仿佛也跟人开起了玩笑,在雪的映照下,把毛病隐藏得极深,人不走到线跟前去,是很难发现这些毛病的。

  从中午上山到下午五六点钟,走了几十里山路,终于发现一处导线出了问题,绝缘不起作用,工人们这才动手给导线“治病”,还没忙完,秦岭深处又有一处线路出了状况,需要调三四人去查看,于是大家又马不停蹄奔向下一个目的地。

  给线路“问诊”,和猜谜一样,人若是没有良好的技术知识储备,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在山上只是徒劳费工。周红亮说,那晚大家谁都没有停下来,一直找了一夜,甭管夜间风雨交加,天地之间有多苍茫,人置于那样的环境,只有一个信念——“不找到线路症结,绝不罢休。”功夫不负有心人,天亮时,他们终于在硖石汉线68号杆塔处找到了线路断电的原因,那时大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胜利的欢呼声响彻山谷。等到维修队来接应他们时,他们的军大衣已经冻僵成“盔甲”,每个人的眉毛、脸上都是冰凌子,活像冰雕的人。

  汶川特大地震期间,这支能打硬仗的队伍同样发挥了精兵的优势。当时山里人一看山摇地动,吓得纷纷往山外跑,而这些人义无反顾地往山里钻,由于当时109隧道塌方,多条线路因为地震损毁,地震救援工作一度因为断电而停滞。

  为了及时恢复供电,大家背上行囊,进山挨个排查线路,山上不时发生余震,整个山体抖动着、不断下灰。队员们最担心的是塔基不牢,因此两人包抓几个杆塔,分别巡山。队员刘利涛回忆,当时背的工具,足有30多斤重,可不知人为什么干劲那么大,走起路来,一步并作两步,仿佛在和时间赛跑,想赶早到达杆塔所在地,把那松动的螺丝拧紧,除此之外,大家对接地线、螺栓、导线、绝缘子、防震锤等设备进行了详细的检查,保证不漏掉任何一处隐患。

  海拔2200米的秦岭之巅上有一个融冰站,是秦岭输电运维班承担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了确保融冰站所供的110千伏硖黄Ⅰ、Ⅱ线重冰区段安全稳定运行,队员们从每年11月份导线上容易结冰开始来到融冰站坚守值班,一直要到来年4月份天气渐暖、线路覆冰现象消失后才能下撤值班人员,每年的冬春季节,是他们在大山上静守寂寞、最为辛苦的时段。

  有一个高难度动作,是这些人每年冬季都要经历的,那就是爬到塔顶,坐在直径只有二三十毫米的导线上,更换绝缘子,人要小心翼翼用手扶着导线,坐在上面,一点点挪向绝缘子,身体得保持平衡,才能更换动作,因为一串绝缘子有3米多长 ,人保持这个姿势两三个小时,才能完成所有部位的更换,因为双腿悬空,腰部用力,一般下来时,人的身体僵硬如石,十分难受。

  有的工人刚开始在塔上作业时,受不了感应电流的影响,靠近导线时,线上就会冒火花,人的身体像被针扎一样,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他们每个人都把吃苦当做家常便饭,坚忍之心让人慨叹不已。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