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工会频道深度报道-正文
新闻特写:“工人雷锋”的故事
//www.workercn.cn2014-05-13 06:13:2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 更多

【新闻特写】“工人雷锋”的故事

——辽阳雷锋纪念馆见闻

 

  “在绝大多数人印象中,雷锋是优秀军人的代表。但很多人却不知道,雷锋也是一位优秀工人的代表。我们馆主要展示的就是鲜为人知的‘工人雷锋’的光辉形象。”“五一”前的一天,辽宁省辽阳市雷锋纪念馆馆长詹丽杰边领我们参观边介绍。

  1959年8月20日,雷锋主动申请到刚开始筹建的弓长岭焦化厂当工人,在这里工作了142天,并从这里参军入伍。

  今年75岁的张惠双曾担任弓长岭区政协副主席,主要负责文史工作。退休后,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对雷锋在焦化厂工作的历史发掘和研究中,先后采访了100多位与雷锋一起工作过的工友、战友,1999年,发表文章《入伍前后的雷锋》,重点介绍了雷锋当工人时的先进事迹,引起了时任区委书记,现为辽阳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梅福春的注意。2003年,弓长岭区建起了面积为120多平方米的雷锋纪念馆,之后经过两次扩建,现建筑面积达6280平方米,是我国现有5座雷锋纪念馆中规模最大的一座。3月3日,由中宣部命名并挂上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牌匾。

  在纪念馆展出的雷锋所用物品中,有一床大红花被,这里边有着一个雷锋公而忘私、爱岗敬业的感人故事。

  1959年11月5日晚上,雷锋正在调度室看《毛泽东选集》,忽然黑云密布,调度员老陈喊了一声:“要下雨了!”雷锋一听,忙问:“工地上有没有怕淋湿的材料?用不用去看看?”老陈“哎呀”一声:“前天刚拉来7200袋水泥,都堆在工地上。”雷锋一听,立刻和老陈一起喊来20多个青年工人,拿着席子、雨布等盖住水泥。席子、雨布用完了,还有没盖上的水泥,雷锋跑回工棚,将自己的被子拿来苫在了水泥上。

  水泥保住了,但雷锋的被子却又是水又是泥。有人说雷锋傻:一床被子能起多大作用?雷锋笑着说:“保住一袋是一袋。”1959年11月10日、20日,《弓长岭报》和辽宁团省委主办的《共青团员报》以《抢救水泥》为题报道了雷锋这个故事。纪念馆中展示了这两份报纸。

  雨中抢救水泥的第二天,和雷锋一起工作在焦化厂的湖南老乡易秀珍来到现场,在场的焦化厂团总支李书记对她说:“小易,拆洗被子这个任务就交给你了。”然而,雷锋这床被子已经湿透了,棉絮粘到了一起。做被子时,易秀珍将自己被子的棉絮换到这床被子上。雷锋盖着这床柔软舒适的被子,知道是小易为他做的好事,心里很过意不去。两个月后,雷锋参军入伍,他把这床被子送给了易秀珍。弓长岭区建雷锋纪念馆时,易秀珍老人将这床被子捐了出来。

  展品中,还有一个“土吊车”模型,这个“土吊车”的发明者就是雷锋。焦化厂初建,盖厂房、盖宿舍、盖办公楼……全是职工自己干。那时盖房子,没什么机械化设备,搬砖、和泥、将这些东西送上脚手架,全靠人工。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雷锋动起了脑筋。经过反复琢磨,他利用杠杆原理,和工友们一起制作了一个往脚手架上送水泥的“土吊车”。别看这东西土,可让工友们少受了不少累。

  到现在,相信很少有人知道雷锋在辽阳还有义父义母。在纪念馆,有一段录像,是雷锋义弟吕学广含泪讲述的一个雷锋认义父义母并帮助二老的故事。

  1959年,吕学广还是一个10岁的小学生,雷锋在一次剪头中认识了吕学广,知道他家困难,就给他买了书包、笔记本、铅笔、橡皮、文具盒等。雷锋是个孤儿,生活又非常俭朴,每月工资都有剩余,一直想找一个最困难的家庭帮助他们,他找到姑嫂城大队请党支部书记曹德胜介绍,曹德胜就把吕学广家的情况讲给了他。吕学广父亲叫吕长太,母亲叫宫玉芝,全家老少三辈7口人,只有吕长太一人在生产队干活,生活非常困难。雷锋征得吕长太夫妻的同意,在曹德胜的见证下,认吕长太夫妇为义父义母。

  雷锋这个义子对义父义母非常孝顺,给义父义母买新衣服,经常帮助义父家挑水、垫猪圈、起地瓜、掰玉米,什么活都干,还时常从食堂买来馒头等食品带回义父家。雷锋参军后,还时常给义父寄钱,因为雷锋一寄钱来,吕家就时不时地“显摆”,所以这个村的好多人都羡慕他在部队有个孝顺的义子。(顾威 中工网记者 刘旭)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