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专家点评
“上车”与“下车”
乔东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工会学院副教授,企业文化建设研究所副所长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公车私用等问题日益突出,社会对此反映强烈,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是顺应民意的迫切要求。
八项规定实施以来,干部的清廉之风扑面而来,深得百姓的拥护。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是当前中央反腐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年以来中央治理“三公消费”的重要内容。
一些国有企业积极响应中央关于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相关规定,取消或者减少给领导干部配备的公务车,是符合中央文件精神的。但是,如果借此机会也将每天接送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车一并取消,则显不妥,也不符合中央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初衷。
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对象主要是一些领导干部,而不是职工群众。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表面上改的是“车”,实际上改的是“人”。通过推进公务用车制度改革,改掉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的“官本位”思想和他们身上的“官老爷作风”。
多年来,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便利将公务用车用来满足个人及其家属甚至关系人的生活需要;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则利用公务用车之便,耗巨资购置高档和豪华“座驾”,攀比之风和奢侈之风盛行;更有一些领导干部利用公务用车的特殊身份,在道路上“畅通无阻”,尽享这种特殊身份带来的便利,严重脱离职工群众,等等。
“公车私用”问题早已引起职工群众的强烈不满,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确实是顺应了民意。与一些领导干部“公车私用”大搞腐败之风相比,用来满足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车,则是“公车公用”,这既是企业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需要,也是职工群众的工作需要。
领导干部“下车”走进职工群众,职工群众“上车”走向工作岗位,不仅与中央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的精神是吻合的,而且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精神也是一致的。这才是顺应民意。
■基层声音
越改越温暖职工心
方成龙 中铁四局建筑公司党委副书记
党和国家从强化管理和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出发,所倡导的“车改”本意和目的,是把不合理的公车私用漏洞堵住,把不理性的特权用车现象消除,把不透明的公车支出浪费止住。对此,职工群众纷纷叫好点赞。
对国有企业来说,就是使企业资产更加科学有序、规范合理地用在生产经营上、用在保值增值上,改去的是“特权用私车”。
改革是社会所需、时代选择、发展动力,已深入人心。像这家企业这种搭“车改”之名,把惠及多数职工切身利益的“交通车”改去的做法,既背离了“车改”的初衷,也伤及职工的“民心工程”,最终影响的是企业的凝聚力和发展。
而企业为大多数职工提供上下班便捷服务的“交通车”,从眼前看,是企业关爱职工的一部分,是发展成果惠及职工的一种体现。从长远看,又是软实力的一种展示,是塑造社会和谐、增强合力的一部分,是一项服务大多数并得到职工认同的“民心工程”。因而,交通车与“车改”之“车”是两码事,更不应在“车改”之列。
当然,从企业管控的方面看,作为企业也要算成本账、效益账,如果企业每天派专门司机、倒贴油料款所开行的交通车风里来、雨里去,奔驰在大街小巷,而接送的职工只占少数,这种个别的“民心工程”,也是对企业资产的一种浪费,与“特权车”的浪费是相近的,也不值得提倡。
“民心工程”关乎多数职工生活,既提升职工人气,又凝聚企业力量,实为企业稳定发展的根基。党的十八大所确定的深化改革大计,其宗旨就是让改革步入良性,让红利分配更加趋于公平公正合理,把深得民心的工程建设好、发展好、传承好。
诸如为多数人提供生活便捷的交通车这样的“民心工程”,作为国有企业,要改就要改得更好,越改越温暖职工心,这样才是对改革精神最好的贯彻与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