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工时评:“不孝七宗罪”何以引发热议
本网评论员 慕宁
近日,新华网等媒体报道了网友列出的“不孝七宗罪”。对父母大呼小叫、颐指气使、啃老等行为通通上榜。短短几天,转载量上万,许多人看毕,大呼“中枪”。
这“不孝七宗罪”包括:一、吝啬,将自己不要的手机等东西送给父母;二、懒惰,让父母为你洗衣煮饭;三、愤怒,因为小事对父母大呼小叫;四、妒忌,总觉得父母没给你最好的;五、傲慢,对父母颐指气使;六、贪婪,啃老族;七、穷奢极恶,不为父母养老送终。
七条罪责条条犀利,也让人想起前些日子沸沸扬扬的“常回家看看”入法事件。它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让人们对镜自查进行自我反省,但转念细想,连天经地义的“孝”都成为了一个敏感的公众话题,不免心生凄凉。
父慈母爱、养育子女繁衍后代是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亲情,而孝顺长辈反哺感恩也是不可堙没的美好品质。二者相互依存,不能偏废,中华大地也由此产生了许多感天动地的人物传说。但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传统美德却似乎渐行渐远。在自我意识颇为强烈的独生子女之中,不尊重父母、啃老的现象似乎早已司空见惯。
究其根源,对于“孝”教育的缺失不能免责。喝着可乐看着电影长大的“新生代”年轻人,能熟练地背出十二星座的名字却讲不出《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时下热播的亲子节目重在传达育儿宝典的同时,却忽略了教导孩子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家长。百善之首的地位,在盲目跟风与过分溺爱中摇摇欲坠。
《孝经》之中将“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称之为“大孝”。即用自己的德行奉献社会,扬名于后世,以自己的成就来让他人肯定父母的教导之功。这是养父母之心,也是养父母之志。
《大学》有云:“齐家而后平天下”。茶米油盐中点滴的“小孝”,才能成就日后的“大孝”。几年前,一则帮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感动了无数的人。每一个不经意的举动,都可以让父母感觉到温暖,更可以让自己的后辈从中习得“孝”的真意。最朴实的情感用最简单的方式传达便已经足以。
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之中,来自工作、家庭的压力将人们“尽孝”的时间一再压缩。看到这则“七宗罪”时,更多的人选择了用尴尬的一笑代替自己的行动;用微博上的一条忏悔代替给父母的一通电话、一个拥抱……若自省之后不能转化为行动,那么这样的“孝谈”终究还是会沦为一纸供人们茶余消遣的“笑谈”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