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人口老龄化倒逼中国退休制度改革
//www.workercn.cn2013-11-28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人口老龄化倒逼中国退休制度改革

本网特约评论员 张旭光

    11月26日,人社部公布了“2003年-2012年全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情况”,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相比2003年,2012年养老险总收入、财政补助、总支出、累计结余等四项数据均有大幅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金累计结余数额虽然一直在增长,但结余的增长率却基本呈现出直线下降的趋势。过去几年养老险结余之所以能一直增长,主要受益于我国劳动力持续增加,以及养老保险持续扩面这两大因素。

    但是,目前养老保险覆盖面已经超过80%,未来扩大空间相当有限。而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靠人口红利的增加来维持养老保险的高结余和高增长率,已经越来越不可持续。截至2012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1.94亿,占总人口14.3%。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占总人口的17.17%。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30%以上。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正在积累巨大的养老风险,养老金支付压力持续上升,养老安全问题已经引起广泛关注。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全国有14个省份养老金收不抵支,缺口达767亿元。另据中国银行和复旦大学联合完成的《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按照当前实行的退休制度推算,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

    在此背景下,作为化解我国养老金缺口的途径之一,延迟退休年龄已经提上国家议事日程。

    延迟退休虽然各界意见纷纭,却是大势所趋,这是人口形势、人口规律所决定的。可以说,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延迟退休这一做法本身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2010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74.83岁,已远远高于上世纪50年代现行退休制度制定之初的50 多岁。国际经验也表明,延迟退休年龄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压力的重要选择,是生育少子化的必然趋势。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是党的重要文件第一次明确提及延迟退休年龄并做出有关表述。这一表述基本明确了退休制度改革的主线和路线图。有两层意思,一是国家明确要着手研究制定有关延迟退休年龄的政策;二是退休年龄的调整是渐进式的,而不是一步到位的。

    延迟退休至少可以带来三个方面的效应。一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老年人口增长高峰期养老金支付的压力。二是可以挖掘健康、有知识、有技能的老年精英的人口红利。三是可以借此改革的机会,构筑“全国一盘棋”的养老保障体系。

    但是,改革必须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方能顺利进行,退休制度改革也概莫能外。退休制度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要具有战略远见和社会正见,应考虑周详,尽量减少社会震荡,降低制度转轨的成本、风险和代价,使之成为可以释放社会正能量和人口红利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安排。在退休制度改革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需要特别加以注意。

    一是要注意制度的差别性。一个大的制度安排包括了针对不同群体的小的制度设计,从而完成制度的差别化整合。延迟退休年龄不能忽视行业职业的差别,不能强制性“一刀切”,对不同行业和职业要有所区别对待,保持一定的弹性和选择空间。

    二是要注意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关系。老年人的工作权利应该保障,年轻人的就业需求也须满足,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稳妥推进,平衡好有关各方利益关系。

    三是要注意制度的渐进性。为了尽量减轻延迟退休年龄带来的各种冲击,发达国家都采取了循序渐进的办法,以让各界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调整和应对。中国也应走渐进式改革之路,一方面是长时段的战略设想和科学设计,另一方面是分阶段的细致落实和有效推进。

    总之,延迟退休是应对中国老龄化重大挑战、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制度安排,需要有关部门认真做好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大力支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