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莫让人造购物节淹没我们的理性消费
//www.workercn.cn2013-12-16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中工时评:莫让人造购物节淹没我们的消费理性

本网评论员 慕宁

    “‘双十一’买的东西刚寄到,‘双十二’又来了”, 不少人把“双十二”当“游戏场”,玩起商家推出的各种购物游戏。12月13日的《深圳特区报》描述了普通消费者面在对商家年末密集造节时,从狂热到冷淡的心态变化。

    年末一向是各大商家的促销良机,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双十二”两大网购狂欢可谓让电商满载而归。而各大商场也不甘落后,纷纷开启促销模式,迎接相继而至的圣诞节、元旦、春节等。一方面是购物狂欢节此起彼伏,而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则越发觉得手里的钞票有些不够用。

    表面光鲜的人造购物节背后,实则是商家精心设计的套索。从国际一线品牌到本土原创设计,不管是休闲服饰还是礼服正装,为了应付年末的打折,很多冬季商品在秋末推出时就已经把价格拔高了。这样即便到年末打折季,其售价也会比标价高出一些,商家自然能从中获得足够利润。

    其实,对于商家的数字游戏,消费者并非全然不知。即便如此,不少消费者还是会不由自主地跳入陷阱之中。

    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席勒在其《非理性繁荣》一书中,做出了如下的解释:市场往往受情绪驱动,而非价值判断驱动。非理性的情绪相互传染,会使市场走向越来越偏离价值判断,也越来越“繁荣”。

    商家在利益和竞争的驱动下,向地铁、电视、网站等媒体投放出大量的广告。在广告的轮番轰炸之下,一部分消费者很容易产生非理性消费的行为。而就消费心理而言,在目睹大量人流涌入某一家商场或店铺时,许多人便会产生趋同心理。加之积攒了一整年的工作压力,不少人将购物视为释放压力的方式。这些异常情绪的叠加,更容易使人们放大消费的欲望,而大量的非理性消费现象也由此出现。

    可喜的是,种种的不理性消费现象,正在过于频繁的人造购物节中渐渐消减。以刚刚过去的“双十二”网购节为例,对于商家而言,“双十二”显然未能重复“双十一”的辉煌。作为“双十二”促销的发起者,淘宝网也仅公布了累计支付宝成交的卖家数,而并没有公布成交额。从许多卖家的反响也不难看出此次“双十二”遇冷的局面。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消费者心理的变化:开始逐渐摆脱盲目消费,转而趋向于以需求为主导的理性消费。

    在理性消费回归之中,媒体担负着不可小觑的责任。新近修改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就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应当做好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宣传,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这就从法律层面规范了媒体的行为,即在帮助商家进行促销宣传时,需要依法而为并把握好分寸。尤其在报道商家促销时避免过分夸大的行为和过多过滥的宣传,以平复消费者不应有的“消费热”。

    眼下,各大商场门前又搭起了巨大的圣诞树,准备迎接一周后的圣诞节狂欢夜。希望在历经了重重“购物劫”之后,广大消费者能更多一些清醒。商家们在面对日渐理性的消费者时,更应该转变“一锤子买卖”的做派,以诚相待才能细水长流。在这中间,更希望媒体成为警钟,时刻警醒消费者,为理性消费助力。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