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工时评:管出“舌尖上的安全”来
本网评论员 钟言
据《新华每日电讯》5月7日报道,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5月6日对外通报了小麦粉等11类食品监督抽检情况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信息。抽检显示,包括桶装水、酱油、乳制品在内的多类食品存在不合格项目,其中,抽检瓶(桶)装饮用水样品不合格率达到11.9%。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的任何一个瑕疵,都可能给公众的健康带来危害,触发公众高度敏感的神经。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管理力度,相对于以往一些地方即使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也捂住不报的做法,监管部门主动披露食品安全存在隐患的消息,并不完全是一种负面新闻。但是,问题食品事件接连发生,还是让我们看到了舌尖上的危险。给公众一个安全的饮食环境,不让公众为舌尖上的危险担忧,依然是各级监管部门的首要责任。
分析食品安全事故的共性因素,有几点是不容忽视的:一是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单位,基本上都属于小型、微型企业或者个体经营者;二是凡监管比较到位和严格的地方和行业,食品安全问题相对比较少、程度比较轻,反之则呈相反的发展趋势;三是越是基层,问题越多越严重,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更是食品安全事件高发地区;四是食品安全的生产、销售信息披露和登记制度不完善,公众了解生产、销售不安全食品的信息较为困难。
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建立一个安全的食品安全环境,不仅要督促生产企业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合格的食品,还应该严格监管。严格监管和企业自我约束,是确保食品安全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当今,食品安全不断传出隐患,监管的缺失不容低估。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仅要加大抽检力度,及时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而且从中找出问题的核心和根源,运用强力手段加以整改。比如,针对食品安全信息披露不对称的问题,监管部门既要公布不合格食品的种类,而且要将生产、销售不合格食品的企业和经营者曝光,满足公众知情权,便于公众行使选择权,倒逼生产者和经营者自觉守法。比如针对生产、经营不合格产品问题严重的企业和区域,加大抽检力度和次数,适当进行异地监管,防范食品安全监管中的腐败问题。再比如,对于多次发生问题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根据其违法的严重程度,运用行政手段强制其退出食品生产、销售领域,等等。
总之,只要持续不断地加强监管,一定会管出舌尖上的安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