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流行语”变迁中的公众认同与启示
吴迪
//www.workercn.cn2015-12-21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日前,《咬文嚼字》杂志公布了“2015年十大流行语”。其中,“获得感”“互联网+”“颜值”“宝宝”“创客”“脑洞大开”“任性”“剁手党”“网红”和“主要看气质”上榜。《咬文嚼字》执行主编黄安靖指出,今年上榜的流行语具有明显的“网络特色”。

  时代变迁,“当局者迷”的我们似乎并未察觉,时光已经流走。我们对流行语“没啥感觉”,其实正是因为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随着时代在悄然改变。当我们回头看过往十几年、几十年的“流行语”时,猛然发现,短小精悍的词句承载的则是时代变迁的印记和时代群体的记忆,甚至是社会发展的“体征”。

  “流行语”之所以流行,一个重要原因是大众的认同与使用。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迪斯科”“冬天里的一把火”,从媒体播报到大众哼歌,寥寥数字记录的是那个年代国家大政方针的实施和改革开放释放出的社会激情;冬天里的“熊熊火焰”燃烧到九十年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是另一波热词的流行——“大哥大”“下海”“打工仔”“酷毙了”等,体现着市场经济大潮和大众文化的兴起;一曲《走进新时代》传遍大江南北,进入新世纪以来,“网虫”“粉丝”“正能量”“躺枪”等流行语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频繁跳跃在网民的键盘之上。网络走入生活,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众的思维和文化越来越多元,民间和网络话语体系也向活泼诙谐转变。

  从国家政策到百姓生活,这些使用频率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流行语,既沉淀和浓缩着社会与文明变迁的点点滴滴,又体现着公众对所处的时代及凸显的时代特征的价值认同。

  不论是诸如“获得感”“互联网+”等来自政治经济活动的官方热词,还是“任性”“宝宝”等互联网土生土长的流行词,社会公众自发、普遍并乐于使用,本身就是对该词语及其所承载的大家都“秒懂”的含义的认同。就像舆论场上总有一些声音在聚合,社会生活中能聚合在一起并广泛使用的流行语,正是公众喜怒哀乐的集体体现。

  基于这种意义,一定程度上讲,流行语是公众意愿与声音的一种载体。流行语的诞生、传播和变迁,蕴藏着复杂的公众情感、公民意识,更寄托着大众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公平正义和公共道德的期待。

  “尺蚓穿堤,能漂一邑;寸烟汇穴,致毁千室。”在每一个个体声音都可能成为流行语、每一个流行语都可以席卷全网的网络时代,充分尊重流行语所承载的大众共识和观点认同,不失为一种智慧。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