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中工时评-正文
中工时评:“公函维权”争论过后,医患关系何去何从
乐群
//www.workercn.cn2016-01-22来源: 中工网
分享到:更多

  这一周,“公函维权”无疑是舆论的关键词之一。1月11日,因妊娠在北医三院住院的中科院女博士杨某在医院死亡。因为先后三份官方声明的出现,此事迅速在网上发酵。先是死者单位中科院理化所首先发函,请医院给出调查结论;接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回应,称死者家属严重扰乱秩序;而后,中国医师协会发声力挺院方,质疑中科院理化所发声的程序合理性。而死者丈夫则发文否认网帖“指控”的聚众闹事和巨额索赔。这场看似平常的医疗纠纷,由于涉及中科院理化所、北医三院、中国医师协会三个全国知名单位而备受关注,而整个事件也在各方的相互撕扯和不断反转中,越发扑朔迷离。

  有人看到了公函背后的“维权窘境”,指出正是源于正常维权路径的“梗阻”以及相关程序的复杂等现实,才有了公函维权的无奈选择;有人则肯定了此类“公家出面”的第三方维权模式,认为相对于个人维权的单打独斗,单位的出现更加理性、规范,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医闹,也更能体现组织的“人情味”;还有声音认为“函来函往”是“用力过猛”,即使初衷很好,但如此高调的官方介入,只会予人口实,当事人亦难逃走关系、拼背景之嫌,因此,解决问题还是要让法律的回到法律,别让公文压倒真相;更有论调跳出了对“公函大战”本身的批判,将视角还原到人的生育权利上来,提出“在当今中国,还有多少不适合生育的女性,在有形无形的传统禁锢中铤而走险”的追问。

  关于公函维权的是非争论,再次将医患纠纷这一沉重的话题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想来也是,之前还生龙活虎好端端一个人,转眼就猝死在医院里——不同于其他一些因身患重症或突遭意外而入院的病患,孕妇的死亡似乎更加令人难于接受,因而家属情绪激动可以理解。如今,真相还在路上,关于公函维权正义性和合理性的讨论还可以继续,但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彼此间的不信任,又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纾解?

  在调解医患纠纷的道路上,每一件个案发生后,都可能会经历如此这般条分缕析的梳理与剖析。这一过程中,寻找真相只是第一步,从错误中学习和进步,有所启发和思考,或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彼岸”,而非寻找指责的对象。

  今日患者及其家庭所遭遇的不幸,或许依旧会发生在未来的医疗生活中。如何尽可能地将医患纠纷扼杀在摇篮里,避免如此的悲哀重现——对每个人而言,这样的思考都不该缺席。

  具体而言,弥合医患间伤痕,调解医患关系,社会各方都责无旁贷:以公平公正的原则来思考和作为,让问题的解决回归客观、法治的轨道,并致力于打通解决纠纷的正途。此外,在一次次医患纠纷事件后,医患双方亦应该有所成长:医生不妨对患者的需求多上点儿心,对患者的抱怨多走走心,患者也应多一些医疗常识和危机意识,尊重医学,寻求在身体状况、医学规律和自身意愿之间的“最大公约数”,别因为一时任性而将自己推向医患纠纷的深渊。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