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社评-正文
“硬碰硬”方能解决环保“老大难”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蒋菡
//www.workercn.cn2017-12-2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违法成本低,使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监管者的不作为,更令问题的解决遥遥无期甚至雪上加霜。在不愿碰硬的背后,往往有考核不严、咎责不硬。

  据12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今年8月,中央环保督察组揭开了浙江省湖州市300吨病死猪被掩埋事件的盖子。12月24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在向浙江省反馈意见时指出,此事根源在于一些地方解决“老大难”环境问题时不愿碰硬。

  不愿碰硬的例子不单单发生在浙江。中央第五环境保护督察组12月22日在对四川省反馈督察意见时指出,达州市2014年至2016年连续3年将第二污水处理厂建设列为年度重点任务,但截至督察时仍未建成,每天约3万吨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排河流。

  当下,中国经济要从高速发展进入到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就要强调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围绕高质量发展,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八项重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因此,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势在必行,力度空前的环保督察就是一柄利剑——切中要害发现问题、毫不留情指出问题、严格督促解决问题。

  违法成本低,使得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而监管者的不作为,更令问题的解决遥遥无期甚至雪上加霜。

  在不愿碰硬的背后,往往有考核不严、咎责不硬。据报道,广安、达州、眉山、资阳等4个市在四川省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中评定为不合格,但在当年省政府市(州)目标管理环境保护考核中得分接近满分;2014年万宁市没有完成大气改善目标而被海南省生态环保厅约谈,但在生态省建设工作考核中却被评为优秀,“一边约谈、一边表彰”。如此不作为、乱作为,也就难怪环保的“硬骨头”总是啃不动。

  环保治理要“硬碰硬”,环境督察要“动真格”。在“硬碰硬”的过程中,必然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在“动真格”的过程中,也可能会让一些地方的政府部门颜面无光。但惟有如此,才会倒逼环境执法亮出“牙齿”,对环境违法者形成强有力的威慑,真正体现督查对环保整治的推动作用,实实在在地提升人民群众的环境幸福感。

  敢于“硬碰硬”,“老大难”问题就有望解决。典型的例子即今年以来“打赢蓝天保卫战”,这场硬仗在“硬碰硬”的努力中取得了不错的战绩。数据显示,今年1月到11月,全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PM10浓度比2013年同期下降了20.4%。当北京、天津、石家庄的百姓喜滋滋地感叹今年见到蓝天白云的日子多了时,不能忘记这份空气治理成绩单来之不易——今年以来,仅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就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6.2万家。近期,河北省委、省政府6个环境保护督察组陆续完成对承德、张家口等6个设区市环境保护督察工作,6个市移交司法机关35人,问责处理210人。

  解决环保问题要付出实实在在的成本,而环境改善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难以用数字衡量的,它将直接或间接地惠泽每个人以及我们的后代。正如环境保护部部长李干杰所说,我们打的是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攻坚战,也是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的攻坚战。

  目前,我国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要啃的“硬骨头”还有不少,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修复、荒漠化速度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必须碰硬,这就需要破釜沉舟的决心。当然,碰硬要铁腕,但不是使蛮力、一刀切,这考量政府部门协同治理的智慧,亦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为科学治理插上翅膀。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