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社评-正文
纪录片回暖,文化产业发展的样本
《工人日报》—中工网评论员 韩韫超
//www.workercn.cn2018-01-26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影视、综艺等文化产业,坚持深耕内容、不断提升品质、贴近时代需求,才是王道。真正的精品佳作不仅要博得了眼球,还得拴得住心。

  据中新社报道,2018年开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极地》《了不起的匠人3》等国产纪录片爆款频出,延续了2017年的纪录片热潮。去年,国产纪录片成绩亮眼,《二十二》口碑票房双丰收,《本草中华》《零零后》《寻找手艺》等也引发热议。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2017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17年纪录片在网络视频用户的偏好中位居第五,占比30%,比2016年上升三位。

  一段时间以来,纪录片在人们心中多有着严肃甚至枯燥呆板的面目,通常都是以客观写实的内容和中规中矩的表现手法,来完成纪实、科普等传播功能,在电影市场上相对冷门和小众。近两年,一些纪录片陆续走进院线、荧屏、视频网站,其中不少受到观众的好评和推崇,“黑马神话”多次上演,甚至出现不少“现象级”作品,可以说国产纪录片正在实现某种程度的华丽转身。

  国产纪录片的成长与蜕变,最核心的力量来自纪录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突破。时下,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告别昔日高大上的形象,注重观照现实生活、剖析社会问题、描述普通人的日常,让观众感受到更多人文关怀,获得了更多情感共鸣,其中不少题材紧跟当下热点,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当影片内容更接地气、更贴近人心,自然也更有观众缘。

  在表现形式上,纪录片的节奏不再缓慢、拖沓,越来越趋向短、轻、快,比如最近上映的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每集只有5分钟,《了不起的匠人》每集12~15分钟,契合了现代人快速的生活节奏,也顺应了互联网时代碎片化的阅读特点。此外,一些纪录片或轻松俏皮、或精致厚重的文案,明星的参与和配音以及时尚元素的加入,也让其成功收获一众年轻粉丝。

  一批纪录片的逆袭也与观众审美品味和文化需求一拍即合。如今在茶余饭后的休闲时光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于被影视剧牵着鼻子走、看明星大腕在镜头前嬉笑怒骂,而是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对一些社会问题追求更理性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看纪录片成了不少年轻人获取新知、洞悉世事的一项高“性价比”选择。

  当然,吸引资本的能力相对不足、市场动力不足、人才匮乏等,国产纪录片依然面临不少问题。国产纪录片需要花心思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打造更多惊艳作品。同时要继续探索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和传播方式,毕竟纪录片创作者的积极性不能仅靠理想和情怀支撑,终归还要有真金白银的激励。比如,注重推进线上线下多渠道放映,实现“跨屏”融合;积极挖掘纪录片本身的IP价值,开发诸如图书、电影、手游等衍生产品。相关部门也要对纪录片多一些支持,比如增加院线排片量,设置周期性的纪录片节,在影视盛典中安排专门的纪录片展映单元等,为纪录片产业良性发展创设更广阔的平台。

  “一部好电影要表现真理,而不是事实。”说到底,影视、综艺等文化产业,坚持深耕内容、不断提升品质、贴近时代需求,才是王道。真正的精品佳作不仅要博得了眼球,还得拴得住心。期待国产纪录片早日迎来产业发展的春天。更重要的是,国产纪录片的回暖,为我们提供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样本,为后来者提供了诸多有益启迪。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