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工会维权手段还存欠缺”、“基层工会力量不足,乡镇工会干部主要精力还在中心工作上”、“工会在职工中的认同感还要加强” 、“非公企业工会干部维权水平有限”。
这是中国工会十六大各代表团分组讨论谈及加强工会自身建设话题时的强烈呼声。大家一致认为,要满足职工群众多层次需求,工会自身建设亟须加码提速。
工会被亲切地称为“职工之家”。一个“家”字,包含着职工群众殷切的期待。工会是“家”,职工群众才会走近工会,才能“有困难找工会”。采访中,许多来自一线的工人代表、农民工代表都朴素地给记者解释这一道理——职工找工会,找的就是能够帮助他的“家里人”、能够温暖他的“亲人”。
这个“家”怎么样?记者听到不少工会干部这样坦诚自省:工会组织无论在覆盖面、影响力上,还是在服务职工群众、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能力水平上,还和职工的期望存在差距。有的代表甚至直言不讳地说,有的工会怕职工找,因为维权能力还不够;有的工会没有职工找,因为找了没有用。
当前,随着经济转型、劳资关系矛盾在一些地区高发多发,无论是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还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都亟须工会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职工队伍结构的深刻变化和职工需求的多元化,又迫切呼唤工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所有这些,都凸显了工会发挥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工会要成为真正的“职工之家”,必须与时代同步伐,深化改革,勇于创新,把自身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工会工作群众化、民主化、制度化、法制化。
但是,怎么改?
“改革的标尺就是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天津大学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刘金兰代表是一位社会学者,她建议以群众的满意度为基础制作一套量化的标准,考核工会组织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她的建议在代表中引起共鸣。
“改革的重点是重心下移,激发基层工会的活力。”不少代表都提出,既然工会的服务水平是由基层工会的一项项具体服务来体现的,那么就要把人财物的重心也下移到基层,尽快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基层工会干部队伍,推动完善基层工会工作的法律环境。这样,才能真正把“家”建到职工身边去,建到职工心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