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李法明 漫画
近日,据媒体报道,教育部将在近期出台一系列指导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意见和关于做好19个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的通知,学生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不允许拿着各种等级证书来作为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城区学校要减少共建招生的人数。同时,教育部要求有关地区完善有关政策,跨区择校学生要低于10%.
取消小升初考试,禁止拿各种等级证书作为入小学和初中的“敲门砖”。这也意味着禁止小升初择校。但是笔者注意到,教育部目前只是说,19个重点城市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其他城市、其他地区择校的问题如何解决,并没有说法。而且这19个重点城市也只是说,跨区择校学生要低于10%.事实上已经预留了一定的择校生比例。有的城区学校还存在共建招生的问题。教育部此番有关禁止小升初择校的表态底气显得不足。
面对小升初种种择校乱象,教育部与地方政府一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如果没有配套监督问责机制跟进,小升初禁止考试,不允许拿证书当敲门砖,而学校又有条件好坏之别,那只有凭关系、靠金钱择校了。因此,禁止小升初择校,不允许收取择校费,很可能会成为一张空头支票。在笔者看来,解决择校问题,要说更要做到,教育部要有路线图更要有具体实施方案,通过政府的强大执行力落实到位。而且,地方政府要下决心均衡义务教育资源,从源头斩断择校病根。
择校问题,说到底,还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闹的。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公众需要。在这种语境下,各种隐形择校行为并未停止。
客观地讲,近年来,教育资源经过整合,薄弱学校的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不小。既有硬件设施的差异,也有师资力量与教育环境的差异。现在不少地方均衡教育资源与扶植薄弱学校,仍停留在推进校园标准化建设的阶段。相对于硬件建设,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水平高低的标准主要还是看师资力量、育人氛围与教育底蕴。何况,在教育投入尚未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地方不大可能大规模投资薄弱学校,向名校加大投入效果立竿见影,而投入薄弱学校收效较慢。地方政府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向名校倾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这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保障教育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如果政府热衷打造名校品牌、忽视薄弱学校发展,如果教育评价机制与教育政绩观不改变,即便教育部有规定,地方教育部门与学校仍有可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用各种办法架空小升初择校禁令。反之,如果教育投入跟上了发展的步伐,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均衡,学校的利益冲动得到了有效遏制,择校现象也会逐步退出教育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