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新闻观察:小小“待产包”本不必如此“沉重”
//www.workercn.cn2014-05-07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新京报》记者调查北京10家设有产科的医院,其中9家医院明确表示,产妇必须购买由医院提供的“待产包”,拒绝产妇自带新生儿衣物进产房。“为保证产房的无菌环境”是多家医院强推待产包的原因。但一些入院待产的产妇对此并不认同,除了认为150元到700元的价格偏高外,包里很多用不着的物品更让他们觉得“白花钱”。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医院购进待产包不从医院走账,有些医院和采购方还被指以虚开票据的方式,获取提成。而部分医院提供的待产包厂商,其厂址留守人员却否认生产。而对于待产包的监管,目前也属于真空地带。(见5月5日《新京报》)

    生个孩子,顺产几千元,剖腹上万元。相形之下,不过几百元的待产包,通常不大会有人在意。不仅如此,如今的初生婴幼儿产品价格越来越高。包含宝宝服、小帽子、睡袋的待产包要价几百元,即便赚取了一定利润,还真是算不上暴利。

    事实上,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既然自购待产用品可以允许商家赚取利润,当然没理由要求医院的待产包无利可图。医院的各类非医药类商品及服务,没有理由非要“零利润”甩卖。比如患者在医院食堂用餐,当然不能计较每顿饭被医院食堂赚了多少钱,而待产包其实也并不例外。那么,区区一个待产包为何会惹来诸多质疑,或许比待产包本身的利润更值得关注。

    某种程度上,与其说是待产包有多么暴利,毋宁说它再度暴露出医患之间信任度的岌岌可危。既然一些医院的逐利“热情”可以体现在药品、检查等各个环节中,一些患者对于与医院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心存怀疑乃至存在会否被宰的担忧心理,也就并不难理解。本是为了方便产妇的待产包,也成了怀疑对象,不过是这种不信任心理发展的结果。

    此外,待产包既不属于专业医疗用品,但却有着诸如消毒标准之类的医疗专业要求,在医院这头,为了规避可能的风险而强制统一使用,应该说并非全无道理;而到了患者那头,既然并无相关的标准,医院的做法被患者解读为医疗服务夹带商业性强制消费行为,并借机获取提成利润,也并不能说全是恶意揣测。

    从这个意义上说,待产包背后,究竟有多少利润,又进了谁的口袋,当然不妨调查清楚。但在此前,恐怕并不宜简单地抹黑医护人员,甚至因此放大医患对立。恰恰相反,一个小小的待产包,为何都能引发医患之间的紧张感,更亟待反思。

    除了待产包本身的标准明晰、监管归位之外,唯有医疗服务的价值本身得到了体现,医疗机构不必再通过各种拐弯抹角的方式来收费或养医,剔除了趋利属性的医疗服务,才能让医患之间打消各种猜疑与不信任,小小的“待产包”也才不会如此沉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