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高谈阔论】农民写诗得奖,有何不妥
苏墨
//www.workercn.cn2016-04-0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18个字,获奖万元,平均每个字555.6元。湖南省湘阴县鹤龙湖镇年近七旬的农民诗人危勇一夜间就火了。人们对他的这首风格酷似《咏鹅》的诗作《咏鸡》争议颇多。其实,作品优劣还在其次,一位老农拿诗歌奖才更招惹眼球。

  “抄袭骆宾王的《咏鹅》”被当做核心“罪证”。如果从风格来看,《咏鸡》的确是借鉴了《咏鹅》,但最多算是仿写而非抄袭。如果以格式断句都一样为由,呵呵,大概同个词牌的词曲都算抄袭了。如此说来,那是辛弃疾抄了苏轼,还是晏殊抄了柳永呢?《百年孤独》的开场白,被无数作家模仿过,这里面有莫言、余华、陈忠实、刘恒、苏童……其中《檀香刑》《白鹿原》《狗日的粮食》等等获过的文学奖列出来怕是能囊括国内所有的文学奖项。为什么名家模仿就是佳话,农民模仿就要被诟病呢?

  “鸡,鸡,鸡,尖嘴对天啼。三更呼皓月,五鼓唤晨曦。”公允地说,这首诗的确不能算是完美,窃以为回味上差了一点,怕是难以如《咏鹅》一般流传千古。更何况物议如沸之下,又有谁会真正关心诗歌本身的优劣呢?回到《咏鹅》,骆宾王7岁作诗不也是为此增加了传奇性吗?并没有人说过《咏鹅》多有思想性,它是以“自然、真切、传神”成为经典的。这些特质《咏鸡》也一样是有的。

  除此之外,《咏鸡》行文干净、刻画生动、格律严整,也算是佳作了。18个字得奖,更无可厚非,谁说好文章非要是鸿篇巨制?言简意赅,难道不是更高的境界吗?微言大义被称为春秋笔法,虽然《咏鸡》做不到一字褒贬,但是18个字就把鸡的形象写得跃然纸上,也是难能可贵的。文字的载体越来越廉价了,文章的废话也跟着多了起来,已经少有人用功在短小精悍上了。时至今日,简洁明快都要被视作毛病,这当真是个要反思的问题了。在质疑者眼中,如果用1万字写鸡得了1万元,是不是就显得合理了呢?

  还有个不能言明的理由——危勇是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民,也许字也不认识几个,对生活的认识不过是土地、庄稼、鸡鸭什么的。怎么还能“妄图”当诗人、还去评文学奖呢?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咏鸡》获得的是湖南湘阴第二届“农民文学奖”,这是个当地的文学奖,只奖给农民。我很是赞同评委张一一的看法:农民能以身边的素材进行创作,观察生活,热爱生活,有一种文化的向往和追求,就太值得鼓励和弘扬了,不应该对其作品的艺术水准和文学价值过于挑剔。

  《诗经》的国风、汉乐府中大量存在农民的诗歌,我们都奉之为经典。为什么今天我们就看不惯带着泥土味道的作品了呢?“农民诗人”成了一个有点嘲讽意味的标签,有时更像是个可供消遣的噱头,今天的危勇是这样,昨天的余秀华也是这样。

  作为一个诗歌写作者——尚且谈不上诗人或是作家,危勇至少做到了言之有物,比起什么绵羊体、梨花体要强上百倍。据说,他的写作计划是继续写《咏牛》《咏猪》《咏狗》……在我看来,只要能把眼中所见、心中所想用文字表达出来,这个年过七旬的老人会带给我们更多来自生活深处的奇思妙笔。

  文学的园圃本就应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讨论作品和作家的时候,还请少些偏见、多些宽容。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