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法思清话】“干净”的朋友圈才能“好好玩耍”
符向军
//www.workercn.cn2016-07-3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朋友圈并非一块“净土”,其中信息良莠不分,鱼龙混杂,还充斥大量推销广告、伪劣产品、拉票集赞、虚假信息、谣言等,有时不仅仅是“阅读受罪”,甚至还让不少人受骗上当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的调查显示,35.8%的受访者想关闭朋友圈,其中19.7%的受访者正打算关闭朋友圈,13.8%的受访者曾经关闭过朋友圈,2.4%的受访者已经关闭朋友圈。 64.2%的受访者不会关闭朋友圈。

  手机自媒体发达时代,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交际圈,牢牢占据了大家的生活,人们从中获取大量信息资讯,分享朋友间的喜怒哀乐,也增进融洽了友情,可谓“一机在手,天下我有”,充分享受到自媒体时代信息与交流的便利。然而,朋友圈也并非一块“净土”,其中信息实是良莠不分,鱼龙混杂,不但信息流巨大和碎片化,还充斥大量推销广告、伪劣产品、拉票集赞、虚假信息、谣言等,浪费读者大量时间心神,有时不仅仅是“阅读受罪”,甚至还让不少人受骗上当,背离了“朋友圈”本该有的简单、纯洁。

  此前,新华社曾经报道过朋友圈的一些骗局。比如大家最常见的为“萌宝”投票活动。这些针对儿童的比赛,参与门槛低,奖品丰厚,无需拼才艺,只要一张照片和相关个人信息即可报名加入,得票靠前即可获得丰厚奖励。然而,不少此类比赛要么是套取参与者和投票人的个人信息,要么提供“毒链接”,点击下载后就直接控制下载者的网银,让人损失惨重……

  正因为不甘被手机和朋友圈“绑架”裹挟,因为不愿被垃圾、诈骗信息“围攻”骚扰,不少人才打算关闭朋友圈,有的已经关闭了或曾经关闭过朋友圈,从此逃过这种“全新”的生活。

  但其实关闭、远离朋友圈也需要勇气和决心。从心理学角度说,人适应一种环境、形成一种习惯后,突然改变既有的生活逻辑和轨迹,开启全新的生活模式,是比较困难的,尤其是当人与手机时时为伴,微信朋友圈几乎就是整个交际圈,关闭朋友圈就等于让一个执迷不悟的“强迫症”患者猛然觉醒,谈何容易。

  然而,关闭朋友圈本身,只是一种生活、社交方式的重新选择,乃至生活本旨的回归。朋友圈固然有许多丰富多彩的信息,但真正有用或与自己相关的其实很少,没有了朋友圈世界照样运转,人们的生活也不会为之巨变,真正的朋友不在网上关注聊天还是朋友,泛泛之交再点赞再拉票也不是朋友。

  一句话,关闭了朋友圈,没有什么大不了,只是将一件原本不太重要的东西,放回了它应有的位置上。或许关了朋友圈我们会发现,生活变得清净安宁了,久被朋友圈束缚的心灵得以自由放飞,从此不用再被不相干的信息裹挟,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工作、独处、思考、读书……而这,不过是回归了原本的生活轨道。

  当然,话也说回来,无论关闭不关闭朋友圈,都是基于“用户体验”的自由选择,孰好孰坏用者自知,无需强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强化朋友圈自律,以及微信平台和工商、公安、网信等职能部门监管的法治手段,不断减少朋友圈无用信息、诈骗信息,让朋友圈的环境健康无害,才是最关键的“朋友圈之道”。毕竟,干干净净的“朋友圈”才能让“小伙伴们好好玩耍”。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