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文化言论】戏曲,总有一种美不经意间惊到你
赵亮
//www.workercn.cn2016-10-1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不是戏迷,对戏曲也不甚了解,但和很多不经意间走进戏曲的观众一样,常为这种震人心魄的美惊叹。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一门好的艺术一定是雅俗共赏的。时间之水流过百年,中国传统戏曲从大众艺术似乎慢慢变成一种古老的、高雅的小众艺术。然而,就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长假,古老艺术在国内外绽放异彩:这边厢,中国戏曲学院青研班·长安大戏院双20周年庆典演出推出10多台剧目,场场爆满。《红鬃烈马》《野猪林》《锁麟囊》……老戏、新剧交相呼应,老中青三代名角竞相登台;那边厢,上海昆剧团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中国文化中心连演3场《牡丹亭》中的折子戏,在“欧洲心脏”搭起了一座美轮美奂的“牡丹亭”,还收获了不少洋粉丝。

  或许,很多人对这样的盛景不屑一顾。毕竟,在文化娱乐方式日益多元的今天,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网络直播如此丰富、新鲜、直接,吱吱呀呀的戏曲似乎显得有些跟不上时代节奏。但你同时会发现,我们所谓的娱乐感受多数只能称作是一种快感,而非美感。而戏曲恰恰最重要的特征是能给人带来美感。戏曲中很多故事讲了上百年,为什么仍钟情了几代人?显然,人们欣赏戏曲不是为了看故事,而是沉酣于一种美的境界之中。

  不走近不知“春色如许”。比起演什么,怎么演才是戏曲之灵魂。这也许就是戏曲被称作一门舞台艺术的原因。

  几个月前,京剧程派艺术家张火丁携手叶少兰出演经典剧目《白蛇传》,引起不小轰动,一度一票难求。为什么张火丁能在当下成为一种现象被解读?在这个被中国人经久演绎的旧戏里,张火丁用练就得炉火纯青的程派艺术将“白素贞”的妖媚、端庄、深情、清雅演绎得入木三分又别具味道。而观众也由此体验到了一种独特的审美心理。就如同一位老戏迷所形容,在戏中我仿佛是和一位有情趣的故人相遇,在如期而遇的一瞬间,满足了所有的身心愿望。

  戏曲之美,分很多层次,也有诸多侧面。中国戏曲美的独特之处正在于其民族性。这也是戏曲有别于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根源。中国有句老话,叫书文戏理。在戏里,谈说着家国大事、婚姻情感、伦理世情和江湖恩怨。由此,看戏听戏唱戏悟戏,对于中国人来说,既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生活粉饰。人们在京戏的拖腔与转音曲折迂回中体味着中国式的含蓄与稳当,在一曲“原来这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桓”的典雅文词中感受昆曲“水磨腔”的百转柔美。似乎中国人无不钟爱“水袖这么一勾,眼波那么一柔,20分钟只是眉来眼去”的爱情演绎。因为中国戏曲里传承着中华文化基因,彰显着独有的审美风范。

  还未走进剧场的你,是否也会有那样一种冲动,与戏曲故人来一次相约,进行一场灵魂的交汇?这当然不是一次“生拉硬拽”的邀请,那会令人错失美感。毕竟,艺术欣赏也如同读书一般是件很私人的事。我们的鲁迅先生就偏爱电影而不喜戏曲。只是,我相信,戏曲中总有一种美会不经意间惊到你。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