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工人日报评论库-正文
【两会瞭望】以改革之光照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新时代
方大丰
//www.workercn.cn2017-03-10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凝心聚力中国梦,需要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包含着非凡的改革意义和战略意义。消除产业工人进取心与归属感方面的反差,正是当前改革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要切实畅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叫响做实‘大国工匠’品牌,让全社会都感受到当技术工人的荣光……”3月9日,李守镇委员代表全国总工会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作的大会发言引发广泛共鸣。

  过去一年来,各地掀起工匠推选活动,使得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有了更多实质进展。2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为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

  本次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对于产业工人的素质提升及队伍建设的体制机制改革,充满期待。有代表提出,新时期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改革,不仅迫在眉睫,也需要“想得更深,做得更实”。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高度,加快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

  凝心聚力中国梦,需要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需要有更多的“大国工匠”助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转型升级。当前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体现不够、技能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太合理等问题的存在表明,各级各界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智慧和更富有成效的体制机制创新,让改革之光照亮产业工人的成长之路。

  “良田百顷,不如薄艺在身”。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技近乎道”的传统认知,让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理念薪火相传。但现实中的种种现象使得上海市总工会兼职副主席朱雪芹代表有一种危机感——尊重劳动、尊重技术、尊重创造的氛围并没有完全形成,劳动光荣、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依然缺乏对应的体制机制保障。

  “一线工人没有前途吗?”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已经连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提出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想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缺了工人不可能实现,解决年轻人不愿意当工人这一现实问题,不能总停留在“社会思考”上。

  全国两会上,许多一线工人出身的代表委员表示,当前,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来提升产业工人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畅通技术工人发展通道,恢复和提升产业工人的身份认同感,显得尤为迫切。

  舆论认为,诸如在职业通道、退休待遇和收入分配上仍然存留的“双轨制”,让产业工人感受到“身份之痛”。而消除产业工人进取心与归属感方面的反差,正是当前改革需要重点突破的方向。

  确保“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需要各界“做得更实”——比如,全国政协总工会界委员3月7日提交了一份引人注目的提案:建议相关部委抓紧出台配套政策,建立完善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财政保障机制、劳动经济权益保障机制、产业工人发展规划等,实现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与宏观政策、产业政策、就业政策、社会政策联动。

  “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润,非一流之归也”。打造一支奋发有为、素质过硬的产业工人队伍,既需要切实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举措落实到位,同时需要构建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体系,还需要营造“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良好氛围。

  人们注意到,本次全国两会上“企业家精神”与“工匠精神”同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让“工匠精神”不仅融入产业工人的灵魂,也深植于管理者、经营者的血液中,成为“企业家精神”的一部分,正是实现“有灵魂的工业化”的要义。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迎来质量时代和步入转型升级攻坚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包含着非凡的改革意义和战略意义——有评论认为,形成基于工业精神的社会共同精神价值,是工业化的使命,也是当今社会价值重构的迫切任务。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