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绑定银行卡账号的智能手机几乎全天候暴露在互联网中,这其中有不少“技术股”不法分子频频作祟,让人防不胜防。
近日,记者调查发现,手机恶意程序可以做到侵入用户手机、获取个人短信、通讯录等信息,用户却毫不知情。然而,这类恶意程序却在网上肆意售卖,花费5~20元就能买到。在这个产业链上,还有人专门出售钓鱼网站,以供恶意程序传播。(见3月21日《南方都市报》)
相比利用病毒获取的巨大收益,病毒本身竟然卖出了5元钱的“白菜价”,难怪引来不少追随者。然而,手机病毒生意的“红火”,必然伴随着手机用户信息及网络安全的沦陷,其背后隐藏的巨大安全风险漏洞,亟待填补。
若要斩断手机病毒的黑产业链,彻底肃清恶意手机APP程序,须从三个方面发力。其一,加强手机APP应用程序的发展管理,从源头上遏制恶意APP的泛滥。APP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兴事物之一,面对雨后春笋般诞生的手机APP,相应的监督管理还存在不足。比如,2016年8月1日起施行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中规定,“APP提供者不得利用APP从事危害国家安全、扰乱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法规禁止的活动……”此举对规范手机APP市场、保障手机互联网安全,发挥了较大作用。但是,手机病毒5元公开叫卖的事实说明,我们仍有需要努力的地方,制定更严格更规范的APP审核、发布规程,不给恶意APP钻空子的机会。
其二,严厉惩治恶意APP的制作者及传播者。手机病毒等恶意APP之所以能广泛传播,除了许多制作者用心不正,更得益于传播途径的网络化、多元化。当一个恶意APP只需要5元钱就可以买到时,它的违法犯罪成本极低,再借助便捷的互联网交易,容易形成泛滥之势。因此,杀灭手机病毒等恶意APP,不但要盯紧其“生产出口”,还要严管其“销售路径”,即依法对“产、销、购”等行为进行惩治,方有望斩断其利益链条,终结乱象。
其三,引导用户养成安全的使用习惯。恶意APP在发布或转卖成功后,还需要最重要的一个步骤才能发挥作用——用户下载使用。为了诱骗用户安装使用,一些恶意APP想出了“以假乱真”“威逼利诱”等招数,以实现打入用户手机的目的。若广大用户学会保持从正规平台下载APP的习惯,或者安装杀毒软件等,便极大程度上堵死了恶意APP进入手机的入口。
这几年,移动支付越来越普及,绑定银行卡账号的智能手机几乎全天候暴露在互联网中,这其中有不少“技术股”不法分子频频作祟,让人防不胜防。针对完善手机APP管理、使用等建立多层保护机制,是保障用户个人信息和财产安全的当务之急。
曹鹏程:愚者之灯还是贤者利器 2014-07-18 |
张涛甫:“微信十条”:让权利与义务对等起来 2014-08-11 |
中工时评:突入高端市场,国产手机拥“芯”... 2015-02-09 |
姜伯静:“供应商死亡季”是产业转型之痛 2015-10-28 |
北 楚:国产手机“三国杀”,谁渔翁得利? 2015-11-12 |
叶倾辰:无手机课堂,不过是回归常识 2015-12-31 |
放下手机陪父母究竟有多难 2016-02-15 |
从蓝思科技“被裁员”看媒体的底线原则 2016-05-24 |
手机实名制 运营商也应承担责任 2016-09-12 |
“黑科技”一词泛滥,折射浮夸心态 2016-11-03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