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津贴”需要价值认同更需要强化实施
杨朝清
//www.workercn.cn2016-01-19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分享到: | 更多 |
当“高温津贴”惠及越来越多劳动者的时候,在低温下坚持工作的劳动者却不得不面对一个尴尬的现实:“低温津贴”很少被用人单位和社会舆论提起,许多劳动者的低温保护状况就像北方的冬天一样“冷”。(1月17日新华网)
这一次,透过媒体,“低温津贴”才进入公众的视线。在一个表达的“黄金时代”,低温下的劳动者“沉没的声音”为何迟迟得不到打捞?究其原因,这些在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低端位置的人们,通常在话语表达上也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而当他们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表达,低温下的劳动权益保护就只能停留在文本里。
一些地方出台了“低温津贴”支付的相关规范,甚至明确到了每月发放的具体数额;可是,最让人痛心的不是那些暂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制度,而是已有的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沦为“稻草人”,没有发挥应有的效力。“低温津贴”在有些单位沦为“纸上的权利”,难以惠及低温下的劳动者。
低温下的劳动者大都是弱势群体,需要公共部门、社会力量给予一定的“弱势补偿”。如果一项原本可以给许多人以光亮和温暖的公共政策,却“使不上劲”、“用不了”,公共部门在制度设计的时候能否更加人性化、更具有操作的方便性呢?说到底,劳动者的权利痛点也是民生难点,“低温津贴”形同虚设在本质上也是劳动者权益保护不力的权利困境。
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显然不能只依靠媒体“发声”。一方面,公共部门要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市场监督,让“低温补贴”得到全社会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另一方面,要畅通维权渠道,既要鼓励普通劳动者“不说白不说”,也要用切实的举措来保障他们“说了不白说”。此外,还要发放低温劳保用具,提供取暖场所。只有多管齐下,低温劳动者的身体和心理才会都温暖起来。
编辑:周文
人民日报:“打新股”中看变化 2009-07-13 |
人民日报:“打新股”中看变化 2009-07-13 |
王石川:神木模式——构建制度才不会人走政息 2010-09-10 |
任仲平:历史期待下一个“中国故事” 2011-01-05 |
傅达林:岂容“法袍”成为“变现砝码”? 2011-04-26 |
2012关键词评点(上) 2012-12-25 |
人民日报:以严格执法推动公民法律尊奉 2013-05-03 |
王江松:“劳动光荣”,期待职教给力 2014-04-30 |
凝聚中国社会的“生态共识” 2015-05-08 |
雷万鹏:提升教师素质是农村教育发展抓手 2015-12-15 |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