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职工点题-正文
让“工匠精神”回归还需厚植“土壤”
岳燕林
//www.workercn.cn2016-04-13来源: 中工网—《山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在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工匠精神”四字一经提出,即触动很多人的情怀,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和热烈反响。

  政府和舆论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引导,为培养建设强大的技能人才队伍提供了最好的契机。

  然而,推动有关政策的出台和落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思。时下,谈及“工匠精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日本、德国、瑞士等制造业强国,仿佛“工匠”一词是个“舶来品”。其实不然。从古至今,我们都不缺乏“大国工匠”和“工匠精神”。我们先人制作的陶瓷、丝绸、青铜器等生活用品曾经风靡亚欧,成为欧洲宫廷的奢华品,故宫、长城、都江堰等宏伟的建筑工程更是以精湛的设计施工艺术震惊世界,成为中国文明的象征和骄傲。而在去年“五一”前夕央视推出的“大国工匠”中,国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丝漏点,能把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还有人检测手感堪比X光那般精准,这些杰出的技艺堪称对现代“工匠精神”的完美诠释。

  但不可否认,让“工匠精神”回归,成为广大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的职业精神,当下还需厚植“土壤”。

  要营造“想当工匠”的社会文化氛围。人是生产力中最根本、最有活力、最有创造性的要素,只有拥有一支雄厚的具有精纯技艺和“工匠精神”的现代工人队伍,才能撑起“中国制造”。然而,要培养这样一支队伍,首先要有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要大造舆论,给予那些干活有本事、手上有绝活的技术工人以尊重,让“工匠们”有地位有尊严;要改进工资分配机制,让“工匠们”获得与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品质相称的体面的工资收入;要完善相关机制,让技术工人凭技术和“绝活”获得优先的发展机会,在晋升、评模等方面给予照顾。

  要着力培育“企业工匠”。企业是社会生产的细胞,是培育“工匠”的实践基地。因此,企业首先要把培育“企业工匠”作为发展的长期战略和基本任务,在发展战略上确立“人才第一”的理念,重视并着力于“企业工匠”的培育。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决心和坚持,着力培育“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渗透到每个车间班组,感染到每名技术工人,少一些浮躁,少一些投机取巧,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敬业,多一些脚踏实地,多一些专注持久,以质量和品质赢得行业领先和消费者青睐。

  创造“成为工匠”的现实条件。让职工学习“工匠精神”、争当“企业工匠”,还要为职工学习、钻研、练习、提高提供时间、场地、辅导、物资等各种条件。要多渠道探索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其中不仅包括工艺、手艺、绝活的传授与学习,也包括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的培育和锤炼。要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名师带徒等群众性经济技术活动,营造学习技术、苦练绝活的氛围;要加大投入,为职工参加学习培训提供支持;要创造开明、宽容的成长环境,鼓励职工大胆“试错”、反复实践,不断提高技术水平。

  古语有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 弘扬“工匠精神”、 培育“企业工匠”,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要我们全社会共同行动起来,务实笃行,让“工匠精神”发扬光大,让“大国工匠”蓬勃涌现,我们就可以挺起“中国制造”的脊梁,让“中国制造”成为通行世界的“优质制造”。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