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后的模拟协商是一次“练兵”,也是一次检测。不仅“练”工会干部,也“练”了企业代表;不仅检测学员成绩,也检测了培训效果,收获多多,启示不少。
《工人日报》报道,黑龙江省总工会举办的集体协商培训班结业前,连续举行了4场“假戏真做”的集体协商模拟谈判。“尽管是模拟演练,但扮演劳动关系双方的工会干部、企业代表完全进入了角色,为了坚持自己的主张据理力争,现场或鸦雀无声,或议论纷纷,或掌声、笑声连连……”报道对场景的描述很生动,但更能引发读者思考的,是演练参与者的感受和这种培训方式的价值。
首先,它是在培训基础上的演练。这次模拟协商是整个培训过程的最后一项“功课”。此前,主要课程是请相关专家、学者就集体协商工作的基本内容、操作程序,以及劳动工资、社会保险等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进行讲授,使学员先接受书面知识。最后的模拟协商,是对课堂讲授效果的一次检测,是“知行合一”的一次实践。
其次,它是协商双方知己知彼的交流。工会培训自己的干部是常态,而本次培训则是“跨界”的,不仅有工会干部,而且有企业联合会、工商联、商会及企业代表。课堂讲授大家一起学习,模拟协商则分别为劳资代表,职工方自然由工会代表,企业方则由来自企业、工商联或企业联合会的学员代表。这样的培训方式,让协商双方不仅同步学习、掌握书本上的内容,更在“实战”中了解了“对手”,有助于今后的“交锋”。更有工会干部与企业代表交了朋友,应该算是“额外”收获。
再次,它使工会干部知不足而改进。模拟协商也要谈判,谈判就要交锋,甚至针尖对麦芒,谁能占上风,并最终使自己的意见被对方接受,考验的是其素质和能力。一位在演练中表现出色的工会干部事后反思说:“对于一些细节我们还是有拿不准的地方。企业方提出的一些尖锐问题也让我感到很棘手。”这使她对于今后更多地沉入基层,特别是沉入企业有了新的动力和明确方向。这种从自身实践中得来的体验和动力,比领导反复号召、强调学习、深入,效果显然更好。
第四,它触动了企业代表的反思。报道说,许多来自企业方的学员,在模拟协商中第一次直观地了解了什么是集体协商,协商结果能够给双方带来什么。他们感触最深的,是依法办事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用协商的方式使劳动双方达成一致,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也不应该拒绝这种方式。”这种自觉的认识,比工会不厌其烦地宣传来得更实际,也更深刻。
最后,它暴露出的问题同样有实用价值。这次模拟协商并非一帆风顺,其过程也是频出“状况”,譬如有的谈判实力悬殊,应对不到位;有的双方“胶着”,难以达成一致;有的虽然辩论精彩,但协商效率不高……这些问题的出现,往往并非学员的个人能力问题,而可能恰恰反映了集体协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缺陷。通过模拟活动把问题暴露出来、剖析清楚,找到解决途径和办法,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就可以避免许多遗憾。
培训后的模拟协商是一次“练兵”,也是一次检测。不仅“练”工会干部,也“练”了企业代表;不仅检测学员成绩,也检测了培训效果,收获多多,启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