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据《工人日报》11月11日消息,去年11月,为了平抑日益上涨的早餐价格,贵阳市政府推出了一项惠民工程——在全市投放200辆“平价早餐车”。起初,这一举措赢得了不少叫好声,但一年后,记者在贵阳两城区街道走访后发现,六成早餐车已经关门停歇。经营者归咎于“地段不好”,市民则认为早餐“不接地气”。
早餐“不接地气”,主要还在于餐车供应的是以豆浆、米粥类、面饼、油条等北方口味为主的食品,尽管平价早餐提倡的是一种较为健康的饮食理念,但多数贵阳市民还是更加注重口感,比如尤其青睐当地的素粉。
“平价早餐车”的出现就是为了解决“贵阳早餐太贵”的问题,不过这样看来,情况似乎不尽够人意。而且“贵阳早餐太贵”,还有当地固有的原因。
有媒体报曾道:“与重庆、成都、南宁、长沙等周边省会城市比,贵阳的早餐价值普及要贵2元到3元。”对此,贵阳市“平价早餐工程”办公室主任、市物价局局长袁云龙认为,“一方面是因为贵阳农副产物不能完整自给自足,要从外埠调运,物流成本高,导致原材料、人工、房钱等成本上涨快;另一方面由于贵阳市两城区生齿密度很大,居民有在外吃早餐的习惯,早餐店求过于供”。
“早餐太贵”,就是平价早餐店不太好经营的一个导火索,因为“早餐太贵”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意度。其实,市民对于物价在上涨、人工费在上涨,早餐价格在上涨,是能够理解的。只是平价早餐的“性价比”却未能达到足够的满意度,所以在一些市民看来“平价店”并未怎么“平价”。
另外,经营平价早餐相关企业对消费者需求的反应略显滞后。此前,在接受采访时,贵阳市旅游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平价早餐项目负责人周卫东表示有些无奈,平价早餐注重“提携”、“营养”、“健康”,但贵阳市民更在乎口感。尽管如此,他表示公司也将试推市民喜爱的“素粉”,以期“调众口”,毕竟“做好惠民工程,除了政府扶持之外,还应符合市场规律和当地饮食习惯”。
不过,一项惠民工程究竟能不能办好的最主要还得看当地政府做得如何。在推出惠民工程之前,政府部门有没有开展相关民意听证会?有没有问取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心声?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早餐,在哪些地方提供给他们,他们会更方便一些?在推出惠民工程后,有没有及时调研及时反馈问题、解决问题?
政策的制定实施不能只靠一时热情,更需要智慧、需要接地气、需要持之以恒。只有真心实意为民办事,以及接地气、知民意,才能更好地决策。
尽管经营现状有些萧条,但贵阳市民对于这项惠民工程还是有所期待的,他们在期待这样的惠民工程能够以崭新的面貌出现,而这正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执政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