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总怨社会“缺德”,是否缺少发现?
蒋萌
//www.workercn.cn2015-10-28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一段时间以来,“该不该扶摔倒老人”似成群体性纠结,“好人做不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思维开始出现,这俨然成了社会道德衰弱的证据。一些人称“人心不古”,一些对做好事犹豫者也找到了不能出手的“前车之鉴”。但现实真如某些人说的那般悲观吗?

  10月25日一天内,就有两件“好人好事”登上媒体。一是一名30岁左右的女子欲在南京长江大桥上跳江,一条腿已翻越栏杆,千钧一发之时,一辆公交车驶来,司机卞鹏飞停车、开门、冲下车,将轻生女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随后,乘客们纷纷安慰劝说该女子,最后女子被警方接走。另一件事是,G672次列车上一名男乘客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男子命悬一线之际,一名同车老者闻讯赶来急救,,并且一直陪护左右,火车到达郑州后,老者又随救护车将男子送入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手术室,而后悄然离去。当此事的照片被发到网上,有“明白人”发现,老者是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

  公交司机卞鹏飞的职责是将乘客安全运抵目的地,他没有法定责任与义务去救不相识的女子。换言之,如果他不救,别人也挑不出什么理。但卞师傅的选择是,迅速停好车、拉手刹,在确保乘客安全后,救了轻生女子一命。这种千钧一发的义举,不是刻意而为,而是朴实却高尚的救人本能。再看医学专家胡大一,坐火车偶遇同车男子发病,一路小跑地从2号车厢赶到15号车厢施救,全程照料病人至医院,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使然,更是医者仁心的体现。这里,没有“非工作时间”的卸责,没有“没挂专家号”的矫情,医生救病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令胡大一“该出手时就出手”。

  正因为救人只是出于本能,卞鹏飞与胡大一在网上获得众多点赞。人们不吝掌声,也表明某种倾向性态度——那就是,无论出于人性还是遵从良知,许多人明白有的事应该去做。有人在危急时挺身而出,这种正能量给更多人以正向激励,人们在表达赞赏的同时,也是在给自身打气。今后如果遇到类似情况,一些人可能会作出积极选择。

  新闻传播学中有一个规律——越是负面的新闻,传播得越快且越广,这也是“扶老”成为一种社会“心病”的重要原因。但我们也要看到,人性中同样存在无法抑制的善意与仁爱,它会透过一些平凡的人、一些我们身边的事,在不经意间彰显。所以,还有一种可能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德,而是缺少发现。自发的义举,真实的故事,没有经过任何“雕琢”,更令人感怀。

  欣慰之余,我们仍然呼吁尽快出台“好人法”,从法律层面为好心人免责鼓劲。社会更当不吝表彰奖励见义勇为人员,免除好人的后顾之忧。社会需要“公义必胜、道德必胜、良知必胜”。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