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在“更”字上书写舌尖安全
姜赟
//www.workercn.cn2016-02-05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春节将近,准备年夜饭的心情是幸福洋溢的,储备年货的表情是笑意融融的。这个时候,无论谁都不希望问题食品来添堵。不仅如此,翻检老百姓2016年的心愿清单,食品安全名列前茅。人民群众热切期盼吃得更放心、更健康。

  写好“更”字,要把准国情,才能握好如椽大笔。我国食品安全总体向好,但形势依然严峻,既发生过“陈年冻肉”上餐桌、五常大米掺假等法治失序、道德失范的老问题,又有网购年夜饭不新鲜、“慢”快递导致食物变质等“互联网+食品”的新挑战。面对食品安全问题,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还要拿出更大决心、更有效措施。也要看到,食品安全问题并非中国独有,美英德等发达国家过去也曾经历了问题食品泛滥的阶段,现在亦不时有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治理食品安全不会一劳永逸,要发扬钉钉子精神,驰而不息、日拱一卒,用解决问题的成效累积性换来舌尖安全的持续性。

  写好“更”字,需要摆好制度的笔砚、磨好法治的水墨。客观地讲,政府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渐趋成熟。但也还存在不少短板,如食品生产加工透明度不足,监管还存在人手不足、力量有限的问题;质量认证体系的权威性也还不够,食品可追溯体系尚处于起步水平……如何进一步织密制度的笼子,如何让“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发威,需要在“十三五”期间重点攻克。

  写好“更”字,政府、企业、百姓都是执笔人。记得作家毕淑敏讲述过一顿乡下美味,食材看似与城里没区别,却是老农取之于“土法”种植的自留地,而他拥有的另一块使用农药化肥的庄稼地,则是专供城里人。讽刺的是,老农的孙女考上了大学,即将成为“专供”的城里人。作家讲述的如一个醒世喻言,问题食品危机四伏,人人都是受害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每个人相关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将成为多元社会主体共同治理转变的“试验田”。除了政府要把“为民之心”端上桌,生产经营主体也要流淌“道德血液”,消费者更要多点较真的权利意识,一个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才能形成。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规定,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党政领导班子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许多省市正在积极创新监管方式,有的省市将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不少企业主动加入“明厨亮灶”“透明车间”等活动,多数地方的街头乡间流动着义务监督员的身影……展望未来,星火正成燎原之势,相信2016年,“舌尖上的中国”会让更多人吃得放心、吃得开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