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英国人奥利弗·罗斯柴尔德在中国的“行骗”经历,一周来不断被媒体曝光。这位伪装成世界著名银行家族成员的冒牌货,最近三年在中国的活动轨迹横跨政商学三界,包括国内顶尖学府、个别地方政府、部分知名企业家都中过招,甚至跑到国家级的博览会、论坛上。甄别不慎导致真假不分,教训固然深刻,而习惯于贴上“名誉”标签的风气,更值得人们认真反思。
无独有偶,也在前几天,民政部首批公布了203家“山寨社团”。其中的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华医学研究会、中国公益总会等都算得上耳熟能详。这些社团名头大得吓人,能长期游走于诸多企业之间,不仅是因为缺乏核实而不明真相,也有你情我愿的同台献艺,甚至还有整个社会不断为名和利背书的风气使然。“山寨社团”周围,滋生着各种或隐或显的产业链。
一切社会行为,都源于既有的社会心态,“傍名头”心态也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客观地看,沉浮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无论是谁,要想掀起一朵让人记得住的浪花,都需要有效标记自己最显眼的特色。与成功机构和个人接触合作,只要守得住专业客观的底线,在发展初期激烈的竞争中,算得上是一种“生存技能”。由是观之,被“山寨罗”欺骗的很多人,初衷也许并不复杂。
然而,一旦追名逐利上升为一种习惯,就会忽视很多本来应该做好的事情。《时代周刊》的文章说过,名誉好比豪车驶过时的茶色玻璃,它遮蔽而非显露。过分看重那些闪闪发亮的“名头”,会陷入一种“形式先行”的思维陷阱,而忽略了自己应该干好的事情。更何况,越心急吸引眼球,反而越容易招致“山寨罗”式的风险。
嘲笑“山寨罗”是一种社会觉醒,但只停留在这里还不够。人们曾一度以为世界名著《钦差大臣》只是在讽刺19世纪的俄国官僚机构,而果戈理却指出:“任何人都至少做过一分钟的赫列斯达柯夫。”将错就错地扮演“钦差大臣”,自有支持其生长的社会土壤。有人爱傍名头,就有人爱造名头,如果制不出或者供不上含金量高的名头,以假乱真的充数现象一定会杂草丛生。
无论是策划还是传播,总有人喜欢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请什么人上面,越有权越好、越有名越好、越有钱越好,而对于活动本身的价值和内容,却少有脚踏实地的论证和思考,类似的做法注定会被时代淘汰。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进步,“一夜成名”“空手套白狼”的故事将越来越没有市场。已经跻身于国内顶级的机构和已经在相关领域有所成就的个人,该带头做好做实主业。
骗子的破产,值得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创业者、开拓者引以为戒,去伪存真是一方面,认真参悟走正路、行大道的道理则更为重要。无论决策科学、产业转型、学术进步,都在呼唤剔除水分、立足根本的真东西。摒弃简单速成的“傍名头”心态,埋首一项事业几十年挖山不止,这样的态度才能托举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也才能真正把握个人发展的前途。
广州日报:去行政化才能催生创新型人才 2010-02-11 |
广州日报:去行政化才能催生创新型人才 2010-02-11 |
人民日报:摒弃“谋人不谋事”的功利心态 2013-02-18 |
李 拯:“会来事”的干部不干事,污染政治... 2013-02-20 |
张松超:为什么“扫地僧”院士如此可亲 2014-04-24 |
赵蓓蓓:学术不能成为功利的奴隶——向失信... 2014-10-21 |
经济日报:建设书香氤氲的文明社会 2015-04-23 |
刘根生:成果导向,引领科研勇于“钻厚木板” 2015-11-10 |
按自己的节奏打出一副好局 2015-12-30 |
摒弃功利的“傍名头”心态 2016-03-30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