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5月6日,本报四版刊发文章:“在瑞士,家长对子女不考大学而是上技校的决定,多采取尊重态度。他们认为,只要孩子有兴趣、肯钻研,上职业学校未必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此举得益于职业技校精准的教学内容,走出校门的学子正是社会各行各业所需人才,一般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有的甚至在培训期间就被企业‘预定’了,技校生的薪酬也不比高校毕业生差。”同日,工人日报《“回炉”技校“锻”出大学生工匠》的报道称:在今年青岛春季招聘会现场,青岛技师学院设点招收大学生技师班的新一届学员。
综合媒体刊发的消息,从某种侧面折射出这样的尴尬与残酷现实:由于部分家长与学生盲目“重学历、轻能力”,大部分家长目标锁定高考;多数学生的目标只有分数,而对职业教育存在傲慢与偏见。一味追求高学历,导致毕业后很多学士、硕士、博士就业难。
问题背后必有其因。“惟有读书高”是国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在此种思想的影响下,众多学生和家长盲目认为“只有参加高考、上大学,将来才有出息”,“成为社会的上流”,也只有这般,才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不可否认,接受高等教育是成才的一个有效途径。但在人才价值鉴定多元化、培养人才多样化的今天,难道只有上大学才能成才、才是人才吗?
当中国发展到一个临界点时,“不乏高校毕业生、缺少金蓝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而现实中,又有多少父母愿意让自己的子女接受职业教育、成为一名蓝领呢?职业教育是不是成才的阶梯?蓝领算人才吗?在众说纷纭的纠结中,国人面临着文化心理上的艰难选择,也面临着社会意识的深刻转型。
毋庸置疑,转变教育观念,不追求浮华,不追求同质化,踏踏实实有针对性地培养祖国未来,才是正确的选择。直言不讳地说,大学生回技校学习技能,并非对大学教育的否定。但传统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各有特点,每个人都应审慎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随着社会宽容度在逐步增加,工匠日益受到尊重,“清华博士当一线工人”、“北大学生退学读技校”已不再是新闻。
今年,“工匠精神”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让国民的“纠结”得到释怀,但究其根本,则是蓝领工匠日益得到社会尊重。故而,迈过“惟有读书高”的门槛儿,更需要社会对教育观念转型的长期自我说服。
高 路:硕士按摩师,有什么不可以 2014-02-18 |
法制日报:最严处罚制度需要迈过三道坎 2014-05-16 |
靠公款支持的演艺市场还能撑多久 2014-06-17 |
王朝明:向一株“银杏树”致意 2014-12-10 |
杨国英:高通在中国正面临三道坎 2015-01-29 |
王 丽:也谈村小如何“小”而“美” 2015-05-25 |
孟木二梓:对“眼镜男”吐痰,暴力围剿不是... 2015-10-19 |
刘 艳:机器人助力“工业4.0”要过三道坎 2015-11-27 |
过年回谁家:小家庭大问题 2016-02-05 |
中国品牌当能纵横四海 2016-04-22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