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让中秋节多些传统味
袁浩
//www.workercn.cn2016-09-13来源: 中工网—《安徽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又到一年中秋时。与往年一样,商场柜台里,街头屏幕上,媒体广告中,到处都是月饼的身影,似乎离开了“月饼”,中秋节就没有了现实的载体。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关于中秋的记载,早有《周礼》之“中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之语,意为每年秋季(由地方的县、道政府调查户口,登记高龄老人)赐给老人粥喝。而《礼记》上亦有“天子春潮日,秋夕月”之语,意为皇帝祭月、拜月。因此,不论是“养衰老”还是“秋夕月”,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上敬苍天、为民祈福之意。北宋伊始,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融入了阖家团圆、共享天伦之乐的意义和内涵,其要义即为“和谐”。明清之后日盛,且与元旦齐名。

  由此可见,中秋节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而非今人心中过中秋就是吃月饼那么简单。但时过境迁,中秋节的文化内涵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渐渐被淡化。人们笑谈“吃吃月饼,就算过节”,折射出节日的单调与乏味。试想想,如今的我们,可有“祭月”、“赏月”、“拜月”、“追月”的向往和心情?可有吟诗作赋咏月的文化底蕴?中秋仅剩一个形式的壳,无趣是难免的。

  月圆意寓团圆,月明更能鉴心。文化是一个民族自觉、自信、自强的软实力,也是凝聚国人核心价值的灵魂所在。中秋佳节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应回归文化本源,多些传统味,才能增进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传承、共鸣,才能更加有利于增强民族传统的认同、促进家庭和社会的和谐。

  让中秋节多些传统味,全社会责无旁贷。有关部门应当积极支持和鼓励民间以多种方式营造浓郁的中秋节日气氛,让公众在休闲娱乐中感受中秋文化的韵味。除了举行各种中秋文化活动,吸引公众参与体验中秋文化外,不妨也与时俱进,开发一些物美价廉的中秋文化精品。更重要的是,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将中秋民俗文化内容写进课本,融入课堂和社会实践中,增强他们对中秋节的认知、体验和理解,使他们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