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消费陷阱需司法给力
禄永峰
//www.workercn.cn2016-10-25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分享到: | 更多 |
本想只剪个10块钱的头发,被理发师说动心,做了“一个37元”的发型,结账时却要付1776元,因为不是一个发型37元,而是做头发用的夹子,一个要价37元。宁波市江东区发改局已对这家悠哈理发店作出了处罚决定:因为价格欺诈,该店被罚款9万元。(10月23日《西安晚报》)
近些年来,尽管有关部门严加打击消费陷阱,媒体也大量曝光,但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仍然层出不穷。事实上,各类消费陷阱背后,常常不乏采取软磨硬泡、聚众摆势,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已经明显含有“强迫交易”的成分。
《刑法》规定的“强迫交易”,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这里不容忽视一个细节:法律规定的“强迫交易”行为,“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犯罪。但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情节严重”,《刑法》未作具体规定,目前也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界定,这自然给具体执法造成被动,值得商榷。
正源于法律上的漏洞,才使得在我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一次性强迫交易数额不大,但屡屡实施强迫交易的欺行霸市的行为较为普遍。何况,该行为通常还伴随着暴力、威胁手段,所以同时对受害人的人身权、财产权造成侵害。因此,打击强迫交易犯罪,亟须司法解释对非法强迫交易数额或非法牟利数额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让其尽快成为构成强迫交易罪的起点标准。
编辑:周文
关于中工网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957号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