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原创评论-正文
堵消费陷阱需司法给力
禄永峰
//www.workercn.cn2016-10-25来源: 中工网—《四川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本想只剪个10块钱的头发,被理发师说动心,做了“一个37元”的发型,结账时却要付1776元,因为不是一个发型37元,而是做头发用的夹子,一个要价37元。宁波市江东区发改局已对这家悠哈理发店作出了处罚决定:因为价格欺诈,该店被罚款9万元。(10月23日《西安晚报》)

  近些年来,尽管有关部门严加打击消费陷阱,媒体也大量曝光,但商家设置的消费陷阱仍然层出不穷。事实上,各类消费陷阱背后,常常不乏采取软磨硬泡、聚众摆势,甚至限制人身自由等方式,已经明显含有“强迫交易”的成分。

  《刑法》规定的“强迫交易”,是指以暴力、威胁手段强买强卖商品、强迫他人提供服务或者强迫他人接受服务。这里不容忽视一个细节:法律规定的“强迫交易”行为,“情节严重”的才能构成犯罪。但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情节严重”,《刑法》未作具体规定,目前也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予以界定,这自然给具体执法造成被动,值得商榷。

  正源于法律上的漏洞,才使得在我们日常的经济生活中,一次性强迫交易数额不大,但屡屡实施强迫交易的欺行霸市的行为较为普遍。何况,该行为通常还伴随着暴力、威胁手段,所以同时对受害人的人身权、财产权造成侵害。因此,打击强迫交易犯罪,亟须司法解释对非法强迫交易数额或非法牟利数额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让其尽快成为构成强迫交易罪的起点标准。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