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网友来论

人民楷模朱彦夫:用残躯寻找生命的答案

2019-12-18 16:37:07  来源:齐鲁晚报

  带百姓致富

  从乞讨村到富裕村

  10月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一进入张家泉村,硬化道路两旁,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提起朱彦夫,村民们都习惯称他一句“朱老”。一声声朱老,也喊出了他在村民心中的位置。

  张家泉村位于沂源县城南侧,三面环山,曾是远近闻名的乞讨村。全村108户人,分散在六座荒山上,村里一共有三沟两岭,将本就稀少的耕地分割得七零八落。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1957年,朱彦夫被推选为村支部书记,他意识到要解决贫困,必须得解决土地问题。张家泉村有一条长2000米的沟,最宽处50多米,最窄处只有十多米,因为只有牛羊才能通过,于是得名赶牛沟。赶牛沟几乎贯穿村子的可用耕地。

  如果没有这条沟,村子的耕地会增加多少?朱彦夫想到了棚沟造地。

  他带领村民采用拱形大桥的原理,在沟上建立石拱涵洞,洞上填土造地,让零碎的农田连成了片。起初做这个决定,村里不少干部反对,生产队农活繁多,恐怕很难再抽出多余的劳力造地。朱彦夫听后急了,他拿着拐杖敲击着地面说道,“我一个残疾人都不怕,你们怕什么?”在朱彦夫的坚持下,棚沟造地的工程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他雷厉风行,带领着全村200多个劳力开石头、填土、造地。”张家泉村原村主任张茂兴说,大家干得也很是起劲,“朱老身体那个样子都干,谁还好意思不干。”“现在我们村70岁以上的老人基本都腿疼,就是那时候干活干的。”村委委员张永臣告诉记者。完成赶牛沟改造之后,朱彦夫又带领乡亲们苦战两年,改造了舍地沟,填平了腊条沟,造地80余亩。1970年,他又带领村民改造荒山建造梯田。

  朱彦夫带领村民高山架电,是周围十里八村第一个通电的村庄。他还带领村民发展林果业,苹果园面积达到60余亩。如今又是一年苹果成熟季,村民们多么希望朱老能看到这满树的硕果。

  向命运说不

  21年走坏了7副假肢

  棚沟造地的时候,村里人考虑到朱彦夫的身体状况,总是想方设法不让他出门上山。为了不麻烦别人,他干脆摸黑出去调查,经常摔得鼻青脸肿、满身血印。即使到了最严寒的冬季,朱彦夫依然坚持。“白天去的话,别人看到他那个样子总想去背他,他不愿意麻烦别人。”村民张太成说。

  “有一次父亲上山查看地形,一下子摔到了山沟里,直到第二天,才被家里人找到。”朱彦夫的儿子朱向峰回忆,以前家里农活重,孩子又多,忙碌了一天的母亲沉沉睡去,直到第二天才意识到父亲没有回家。从那以后,父亲每次出去,母亲就吩咐朱向峰偷偷跟在后面,如果摔倒了可以第一时间发现。

  “父亲在前面走,我就在后面偷偷跟着,生怕他发现。”朱向峰笑着说,“父亲真是厉害,走得很顺畅,反而是我摔过好几次跟头。”有时候,他拄着拐,腿磨破了就把假肢卸下来,扛在肩上,一直爬到他要去的那个山头。“当年父亲带着乡亲修梯田、挖机井,双腿经常被假肢磨得血肉模糊,母亲天天晚上哭着为父亲包扎。”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含着眼泪回忆道。

  张家泉村原村会计张吉才回忆当时的情形至今仍感动不已,朱老坚持自己走,双腿全磨得淌血了,那时候天太冷了,他腿上绑的布都解不下来了,当时在场的人都掉眼泪,“我们看到他这个样子,谁还好意思偷懒?”

  站着走、爬着走、滚着走,朱彦夫带着17斤重的假肢走遍了村里的每一座山头,在张家泉村任职的21年时间,他跑坏了7副假肢,伤口的疼不知道忍了多少次。

  他难道不怕疼吗?朱彦夫日记中写道,“疼得狠,我才知道自己活着,只要活着就好办。我自己只要活着,有生命我就能干。”

  有股子倔劲

  从不让别人喂一口

  在身边人眼中,朱彦夫有一股子倔劲。朱向峰讲述了一个细节,父亲练习吃饭时,饭碗只要摔掉一次坚决不再吃一口。也许就是凭借着这股子倔劲,才活出了不一样的人生。

  回到家乡之后,最不能接受他样子的就是母亲。还记得自己第一次进家门,母亲看到眼前的人一下子吓晕了过去。为了不吓到母亲,回家第一天,他坚持从担架上下来自己进门。尽管如此,当看到他的那一刻母亲还是被吓晕了过去。

  很长一段时间,母亲都不愿与他相认。朱彦夫理解母亲的感受,哪有父母不心疼孩子的,当年瞒着母亲出去当兵时还是一个健全的人,归家却成了没手没脚少一只眼睛的重残人。“我父亲当时真的很不容易,为了让奶奶接受自己,也证明自己可以和别人一样,父亲爬着去给奶奶送饭。”说到这儿,朱向峰眼圈红了,“最终我奶奶被感动了,原谅了父亲,也接受了他。”

  朱彦夫回家后最先做的就是苦练生活本领。他坚持自己吃饭,为此不知摔碎了多少碗,尽管如此也不让别人喂一口。就是凭着这样的毅力,他在生活方面做到了游刃有余。

  用残臂著书

  七年写出33万字

  七度春秋,七易其稿,用纸半吨,1996年,朱彦夫3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出版了。

  当天晚上,他就把六个孩子叫来,郑重地送给他们一人一本。灯光下,他在书的扉页上用残臂认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特地和大女儿说:“当年一心靠在村里,对你们关心不够,连你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爹给你补上的嫁妆吧。”

  对几个子女来说,父亲似乎什么财富也没给他们留下,却又留下了无尽的财富,这个财富无法用物质来衡量。

  朱彦夫对子女要求极为严苛,有一年,在生产队干活时,朱向欣实在是饿得受不了,到地瓜地里挖了两个地瓜,放在火里烧了准备吃,被朱彦夫发现,他硬是让哭成泪人的女儿把1元钱送到生产队会计手里作为赔偿。“那时候只要一放学,父亲就让我们到生产队干活,什么活也让干,但唯独刨花生的活不让干。”朱向峰回忆,“因为他担心我们会偷吃。”

  如今朱彦夫已经是86岁高龄,在短短的十几分钟聊天过程中,他一直重复自己还能为国家做什么,还想为国家做点什么。他穷尽一生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而他的极限人生,就是答案。

  家庭中的朱彦夫

  一直觉得对不起母亲

  朱彦夫一直觉得对不起母亲,当年办图书室还是用的母亲的棺材板打的书架。朱向峰说,父亲的孝顺是村里出了名的,奶奶病重期间,父亲日夜守候在床前,用断臂不停地给母亲揉肚子。母亲去世前,正值农村推行火葬,老观念使然,村民都不愿意把逝去的老人火葬,朱彦夫的母亲也不例外。她把朱彦夫叫到床前叮嘱道:“咱娘儿俩这一辈子不容易,在阳间没享什么福,我死后你可千万别把我烧了,让我再去阴间受罪。”朱彦夫听后泣不成声:“娘,我听你的,我听你的。”

  可母亲去世后,朱彦夫跪在母亲遗体前泣不成声:“娘,我对不住你了,别怪我,我是村里的带头人,乡亲们都看着我呢。”他强忍悲痛,含泪把母亲进行了火葬。这是当时唐山公社第一例火葬。从此,殡葬改革在张家泉村开了头。

  功劳90%属于妻子

  朱彦夫曾说过,他的功劳有百分之九十属于妻子陈希永。他们的相识缘于离村15公里远的东里医院,那是1953年,回村之后的朱彦夫伤口再次复发,被送往医院,而陈希永是医院的护士。这个没手没脚如同“肉轱辘”的人,很多年轻的护士都不敢看,而陈希永大着胆子上前看了一眼,也就是这一眼,她再也忘不掉。

  不知是对英雄的致敬还是出于同情,陈希永产生了想照顾朱彦夫一辈子的想法。“我们也会问母亲,当时她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为什么会选择了残疾的父亲。”朱向莉说,“母亲也说不清当时的感觉,只是觉得如果自己不管,这个人这辈子可能就掉地上了。”

  那时很多人劝陈希永,陈希永没有犹豫。尽管有心理准备,日子的困难程度还是超乎了她的想象。

  她曾经向子女描述过,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终于到了张家泉村,进村第一印象就是发现村子的天怎么这么小。朱向峰说,母亲生在海边,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蓝天。而张家泉村三面环山,蓝天被大山挤压,所以母亲会觉得村里的天好小。

  嫁给父亲之后,母亲吃了不少苦。那时候家里孩子多,母亲考虑到父亲要干农活,奶奶年纪大,为了从自己嘴里剩下口粮,常常只吃树叶充饥。母亲经常饿得前胸贴后背,两只眼睛肿成一条缝。为了不让丈夫担心,她每次都借口晚点再吃。

  有一次陈希永给朱彦夫盛了半碗粥,朱彦夫发现她没吃饭就让她吃,但陈希永怎么也不肯吃。为此两人还发生了一番争吵,尽管如此,陈希永并没有生气,她知道那是心疼她。有丈夫的心疼,陈希永觉得做什么也值。朱向莉讲述,有一次父亲拉肚子,自己无法行走,母亲就一趟趟地背着他去厕所,累得大汗淋漓,实在背不动了就喝一口白酒,再使出浑身解数背起来。

  陈希永当了朱彦夫一辈子的手、腿、眼睛。在工作上她也成了父亲的“通信员”。“父亲有时忙工作,母亲就去村里转悠,谁家孩子生病了,谁家缺床被子,就会立马告诉父亲,有时自己干脆就直接帮着把问题解决了。”朱向峰说。

  朱向峰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从小到大父亲都是斗志昂扬的状态,但是母亲去世后,父亲郁郁寡欢了好几年,“母亲走的时候,他趴在母亲的耳朵旁说‘你放心走,我很快就来找你。’”

  子女眼中的“失信”父亲

  在子女们眼中父亲总是一个“失信”的人。

  退伍之后,朱彦夫每个月可以拿到36块钱的抚恤金,按理说这些钱足够让这个家庭的日子过得宽裕,但是他们家的生活却常常是捉襟见肘。

  大女儿朱向华至今想起出嫁的那年还觉得委屈。出嫁前父亲承诺要给100元作为陪嫁,可是到了出嫁那天却只有两床被褥。母亲陈希永想把垫到村里的钱取回点来给女儿置办嫁妆,朱彦夫却说:“村里打井到了紧要关头,更需要钱。村书记的闺女,就得带头艰苦点。”

  “父亲这些钱要不就是拿去村里搞建设,要不就是补贴给困难的村民,我们自家有时候穷得连袋子盐都买不起。”朱向峰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几个子女干得最多的活就是在家喂猪,放学之后,就到地里去拔猪草,风里雨里,白天黑夜,手划破了,肩膀压肿了,几个人却干得很兴奋。“父亲当时承诺,猪养大,卖了钱,分给我们去扯布做新衣服。”朱彦夫四女儿朱向欣说,可是猪卖了一茬又一茬,父亲也没有兑现诺言。

  对自己的家人吝啬,对外人却格外地慷慨。1977年,村民张吉才5岁的儿子得了肺炎,没有钱到医院治病,朱彦夫知道后给其送去10元钱送孩子住院治病。父亲和母亲还经常收留乞讨的人回家居住。有一次一个乞讨的村民在家住了两个月,临走前专门去买了烟送给父亲母亲。“他不敢说买的,谎称参加喜事别人送的,要是说自己买的父亲坚决不会收。”朱向峰讲述,过后很多年那个人还来看望父亲母亲,“但是父亲说,不用看望,只要生活得幸福就是对他最大的报答。”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云鹤

  朱彦夫的精神永不过时

  在短短的十几分钟采访中,让我看到了朱彦夫的倔强和为国家奉献一生的精神。因为身体原因,朱彦夫一边说话一边流口水,但他拒绝家人的帮助,坚持用自己的一只残臂举着毛巾擦拭。他就是如此倔强,当初不顾反对毅然参军,不顾反对离开荣军医院,又不顾反对拖着残躯带领村民搞建设,就是这样的倔劲,让张家泉村的一座座荒山变绿山,从乞讨村变为富裕村。

  采访中,他的儿子朱向峰几度落泪。他说过一句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家人至今都不敢听父亲的故事,在别人心中父亲是楷模,是英雄,但他们听到父亲吃过的那些苦心如刀割。

  在子女心中,父亲除了走起路来咯吱作响,似乎和别人没什么不一样。因为父亲太能干了,甚至让身边的人觉得他是一个超人。

  我们小心翼翼,害怕这个英雄突然倒下,可我们又什么也不怕,因为他的精神屹立不倒。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刘云鹤

1 2 共2页

编辑:王铉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被结婚”之类现象不但有解,而且必须有解

    这两天,贵州一位代女士因为多年前身份证丢失而“被结婚”的新闻,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面对代女士被他人冒用身份证件、伪造户口资料进行结婚登记的事实,河北省的民政部门竟然表示“无法撤销”。

  • 中工时评:网络公益筹款平台莫成商业工具

    一家免费大病筹款平台最近被曝光,其存在工作人员诱导病患瞒报信息进行筹款、根据筹款数量领取业务提成、套用固有模板博取公众同情等问题,引起舆论关注。据新华社报道,存在此类问题的公益众筹平台不只这一家,除了线下地推之外,有的平台对筹款申请和资金监管不严,善款筹措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池利息去向也不透明。

  • 中工时评:让令人揪心的安全事故少点,再少点

    经过多年倾力治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但临近年关,发生在各地的一些事故仍令人揪心。

  • 中工时评:莫让综合素质评价变成“考父母”

    12月9日,针对社会舆论对于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体系的质疑,深圳市教育局召开专题会议,表示将尽快完善该体系。

人物

  • 厄齐尔的表现很像狂热“圣战者”

    德国籍土耳其裔球星厄齐尔日前在推特上发表攻击中国新疆政策的极其恶毒的言论,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强烈愤慨。央视体育频道周一凌晨取消了厄齐尔目前效力的英超阿森纳队的一场比赛直播,此前百度上厄齐尔吧的粉丝们也自主将该贴吧关闭。

  • 士兵变身“网红”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网红”,人们的态度不一,或褒或贬,或趋之若鹜,亦或漠然视之;成为“网红”,途径也多种多样,有的刻意为之,有的无心插柳,有的主动炒作,也有的被动走红……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网红”总有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红”。

  • 像袁隆平那样,生活简单而梦想高贵

    近日,袁隆平院士的“私人”理发店被曝光。这家理发店看起来很不起眼,店内十分简朴,仅有一把理发椅。但这家路边小店却得到了袁老的认可,从2003年起16年来他都在这里理发。理发只要20元够了,每每理完发,袁老总是硬塞给老板100元钱。

  • 为英雄点赞,为英雄悲痛

    看到英雄下水救人遇难的新闻,我们的心情总是会复杂。我们为英雄的挺身而出点赞,可又要努力承受他因此离去的悲痛。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