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工网首页时政评论国际军事社会财经企业工会维权就业论坛博客理论人物网视图画体育汽车文化书画教育读书娱乐旅游绿色城建社区打工

中工评论

网友来论

【最美奋斗者】邓前堆:真情守护山区群众健康

李寿华
2019-12-18 19:19:43  来源:云南日报

  一袭白衣,一个药箱,走山路、攀山崖、过溜索。36年如一日,坚守着“一辈子给乡亲们看病”的初心,让患者的病痛在他手中减除,生命在他手中延续。邓前堆用36年的坚守,诠释着医务工作者的医者仁心和共产党人的忠诚使命。

  溜索巡诊,他坚持了28年

  2010年冬天里的一个深夜,福贡县石月亮乡拉马底村委会害咱村民小组村民开扒俄老人的房屋着火,开扒俄被火烧伤。乡村医生邓前堆接到电话,背上药箱,拿起手电筒,过溜索赶到害咱村,给老人清理创伤,打针输液,一直守护在老人身旁。开扒俄年纪大,过溜索不方便,邓前堆就连续一个星期过溜索进村,给老人换药打针,将老人的烧伤治好。

  害咱小组的溜索,西岸一端非常低,从江东过溜,得抓一把草在手,快到西岸时用手“刹车”,否则就会撞到固定溜索的水泥桩上。一个星期,每天过一次,邓前堆用过的“刹车草”可以装一篮子。有村民劝他别冒那么大的危险,留下一些药给老人就行。

  “给烧伤病人换药需要专业技术,还要看病情确定使用的药物,还是我亲自换药治疗才放心。”老人的病情渐渐稳定后,邓前堆每隔10多天就过溜索进村复查一次,直到老人彻底康复为止。

  拉马底村大部分人生活在怒江西岸,以前没有桥,两岸群众只能滑溜索过江。村卫生室在江东,邓前堆到西岸出诊,得过溜索、爬高山、进密林。

  邓前堆每月巡诊一次,至少得在怒江上滑10次溜索。从1983年到2011年,邓前堆在溜索上穿行了28年,经历了无数次冒着生命危险过溜索给村民治病的险情。

  妻子达付恒以前最担心邓前堆晚上过溜索出诊。“天黑,什么也看不清楚,一手拿电筒,一手抓溜梆过江,太危险了。可只要有村民打电话让他去治病。不管过溜,还是上山,他挎上药箱就走,根本不管什么危险不危险。”

  2011年11月,拉马底村“连心桥”“幸福桥”建成通车,邓前堆“让乡亲们不再靠溜索过江”的心愿实现了。现在,到西岸出诊,只需背上药箱,轻快地走上连心桥、幸福桥就可以过江了。以前要走五六个小时路程的村组,他开上车,半小时就到了。即便如此,邓前堆仍保持着一个习惯,就是随身携带药箱,一个月坚持到各小组巡诊一次。从木制药箱到皮制药箱,36年来,邓前堆背烂了4个药箱,救治了多少病人,他也记不清了。

  石月亮山脚下,有一个叫阿布王的地方,有几个老人在春种秋收时节会住在这里守护草果地。阿俄老人70岁了,儿子已搬下山,他舍不得阿布王大片的草果地,依然在这里劳作。为了给老人们检查身体送药品,邓前堆得走2个多小时的山路才能来到这里。“阿邓医生说我血压高,不能太劳累。我听他的话,今年草果收割完,就下山和儿子一起过。”

  36年的乡村行医路,邓前堆一袭白衣,背挎药箱行走山野峡谷的身影,已深深印在乡亲们的心里,大家亲切地称他为“阿邓医生”。

  “阿邓医生良心好,不管多远的路,不管有没有钱付医疗费,都会给我们看病。他来了,我们就安心了。”阿俄老人这样评价。

  阿邓医生的电话,拉马底的“120”

  “阿邓医生,快来看一看,阿恰的病又加重了。”11月11日20时,从怒江西岸巡诊回到卫生室,刚脱下白大褂准备回家吃饭的邓前堆,接到村民的求医电话,立即挎上药箱,急匆匆赶往病人家。

  村民恰四恒得重病很长时间,到各地医院治疗也不见好转,只好回村里养病。邓前堆经常给恰四恒输液,说一些宽心话。

  村民邓阿先说:“阿邓医生的电话我们都非常熟悉,他的电话也是我们拉马底的‘120’,一天24小时都打得通。”

  邓前堆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拉马底村1090名群众,还有相邻的马吉乡旺基独村委会博旺小组的100多名村民。36年来,邓前堆信守“24小时上门服务”的承诺,只要接到求医电话,不管刮风下雨,不论昼夜,总是随叫随到。

  “11月20日到30日,我到县医院参加培训,需要我上门诊疗的老乡们,12月1日再联系。”19日,邓前堆在微信群里给乡亲们报告自己去县里培训的行程。“现在大家都有手机,有什么事在微信一说,大家都知道。”邓前堆对现代通信给边远村寨带来的便利深感欣慰。

  每当有空闲,邓前堆就背上竹篮,爬山入林找草药。他曾参加过省中医院的草药和针灸培训,还在亚谷一位老草药医生那里学了两年草药知识,并一直通过书本学习中草药防治方法、农村常见中毒的诊断与救治、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退耕还林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山林里到处是草药。用草药治病,乡亲们就少花一些钱。”邓前堆说。

  今年初,邻村利沙底村委会一位妇女被毒蛇咬伤。因去县城的公路塌方,就来找邓前堆医治。邓前堆让患者住在家里,自己到深山找草药,早晚敷疗,一个星期后,患者痊愈回家,邓前堆分文不收。这些年来,他已治愈了30多名被毒蛇咬伤的村民。

  “这几年村里的变化太大了。”邓前堆说,许多村民从山上搬下来,住上了新房子,发展了新产业,过上了好生活。村里新的卫生室建起来了,乡村医生从最初的1个增加到3个,群众小病小痛不出村的目标基本实现了。

  时代在发展,村寨在进步。邓前堆也在不断学习新的医疗技能。用心掌握草药、针灸诊疗手法,给群众减轻病痛。

  村民开堆得头痛病四五年,干不了农活。邓前堆用针灸治疗了3次后,开堆头痛状况缓解了好多,能下地干活了。

  “多一种治疗手段,群众就多一份希望,少出一些费用。”邓前堆说。

  “能为群众看病,人生很有价值”

  宽大的房间里,墙上、玻璃柜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十大最美乡村医生”“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第三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最美奋斗者”等奖状、奖牌整齐排列。

  “这是党和人民给我的荣誉,更是我今后工作的动力。”邓前堆说,36年的乡村医生生涯,他虽然有当村干部、外出挣钱的机会,可他和乡亲们感情很深,乡亲们把他当亲人,需要他、离不开他,他要尽心尽力,为乡亲们服务。

  “当乡村医生,不是为了赚几个钱,而是一份感情、一份责任。在这里,能够为群众看病,活得很开心,觉得人生很有价值。”邓前堆最自豪的事情就是自己的服务得到了村民的认可。

  2010年前,邓前堆每月只有154元补贴,现在各种补贴增加到2000元。因常年劳累,55岁的邓前堆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但他仍然奔忙在卫生室和农户家中,用瘦弱的身躯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教儿子学中医知识,为村卫生室设备四处奔走,思考如何加强群众日常健康保健知识宣传,解决好农村群众中日益高发的“三高症”难题;为怒江乡村医生改善待遇鼓与呼,希望解决好乡村医生人才难留问题……邓前堆有很多干不完的事。

  今年国庆,邓前堆到北京接受“最美奋斗者”颁奖,与新时代排雷英雄、时代楷模杜富国见面长谈。杜富国在危险面前,喊出了“你退后,让我来!”的战斗口号,舍生忘死救战友的铁血担当;失去双手、双眼后坚持康复训练,每天收听广播、练习写字、学唱歌曲,努力圆“播音梦”的英雄精神,让邓前堆热泪盈眶。

  “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不忘来时路,继续向远方。”习近平总书记饱含激情和信心的话语,让邓前堆激情澎湃,对今后的行医路信心满满。

  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第三天,邓前堆就匆匆赶回福贡,回到他工作了36年的村卫生室,回到乡亲们身边。

  “与杜富国这样的英雄相比,我做的事不值一提。是党培养了我,是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让我干了36年乡村医生。只要身体可以,乡亲们需要,我就一直当村医,一辈子为乡亲们服务。”邓前堆坚定地说。(记者 李寿华)

  短评

  他曾冒着生命危险在怒江溜索上往返28年,给村民治病,被当地群众称为“索道医生”;他身背药箱行走于乡野峡谷间,36载风雨无阻,为无数乡亲带去健康希望……

  “在这里,能够为群众看病,活得很开心,觉得人生很有价值。”这就是邓前堆的初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承诺;作为一名质朴的怒族汉子,他传承不畏艰险、一心为民的优秀品质,默默奉献坚守理想;作为一名乡村医生,他始终怀揣一份责任、一份感情,扎根乡里,用医者仁心为农村基层卫生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光和热。

  学习邓前堆,就要学习他任劳任怨、敬业奉献的精神。正如毛主席在《纪念白求恩》中所说:“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近年来,怒江的脱贫攻坚步伐不断加快,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乡村医生的待遇都有了明显改观。向邓前堆学习,就要像他那样用长期苦干、实干为理想信念架桥铺路。

编辑:王铉

漫画评论

中工时评

  • 中工时评:“被结婚”之类现象不但有解,而且必须有解

    这两天,贵州一位代女士因为多年前身份证丢失而“被结婚”的新闻,引起舆论广泛关注。舆论关注的焦点在于,面对代女士被他人冒用身份证件、伪造户口资料进行结婚登记的事实,河北省的民政部门竟然表示“无法撤销”。

  • 中工时评:网络公益筹款平台莫成商业工具

    一家免费大病筹款平台最近被曝光,其存在工作人员诱导病患瞒报信息进行筹款、根据筹款数量领取业务提成、套用固有模板博取公众同情等问题,引起舆论关注。据新华社报道,存在此类问题的公益众筹平台不只这一家,除了线下地推之外,有的平台对筹款申请和资金监管不严,善款筹措过程中产生的资金池利息去向也不透明。

  • 中工时评:让令人揪心的安全事故少点,再少点

    经过多年倾力治理,我国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多发频发的势头已得到有效遏制。但临近年关,发生在各地的一些事故仍令人揪心。

  • 中工时评:莫让综合素质评价变成“考父母”

    12月9日,针对社会舆论对于深圳市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表现评价体系的质疑,深圳市教育局召开专题会议,表示将尽快完善该体系。

人物

  • 厄齐尔的表现很像狂热“圣战者”

    德国籍土耳其裔球星厄齐尔日前在推特上发表攻击中国新疆政策的极其恶毒的言论,在中国互联网上引起强烈愤慨。央视体育频道周一凌晨取消了厄齐尔目前效力的英超阿森纳队的一场比赛直播,此前百度上厄齐尔吧的粉丝们也自主将该贴吧关闭。

  • 士兵变身“网红”告诉我们什么

    关于“网红”,人们的态度不一,或褒或贬,或趋之若鹜,亦或漠然视之;成为“网红”,途径也多种多样,有的刻意为之,有的无心插柳,有的主动炒作,也有的被动走红……不过,无论是哪种情况,“网红”总有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红”。

  • 像袁隆平那样,生活简单而梦想高贵

    近日,袁隆平院士的“私人”理发店被曝光。这家理发店看起来很不起眼,店内十分简朴,仅有一把理发椅。但这家路边小店却得到了袁老的认可,从2003年起16年来他都在这里理发。理发只要20元够了,每每理完发,袁老总是硬塞给老板100元钱。

  • 为英雄点赞,为英雄悲痛

    看到英雄下水救人遇难的新闻,我们的心情总是会复杂。我们为英雄的挺身而出点赞,可又要努力承受他因此离去的悲痛。

一周看点

排行

新闻日历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本站地图 | 投稿邮箱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18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