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赵志疆: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
//www.workercn.cn2013-10-11来源: 大河网
分享到:更多

朱慧卿 漫画

    推行一种改革措施,必须审视是否具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否则的话,不仅改革成果难以复制,这种改革本身也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以信息公开为平台,以责任追究为保障,才有可能真正杜绝公车私用。

    每个人都清楚,公车私用屡禁不止的关键在于领导者的特权意识,而不在于为其配备了怎样的车辆和司机。当领导执意以权谋私之际,司机如何能阻止得了,遑论“身不由己”的车辆?如果不能梳理出正确的问责顺序,看起来很美的“组合拳”,也难逃“花拳绣腿”的质疑。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中纪委办公厅在答复其关于公车治理的建议时,要求条件成熟的地区和部门,积极推行公务用车统一标识、GPS定位等制度。此外,在全国实行公务用车经费在财务上单独列项和单车定额核算制度。

    任何一种事关公共利益的公权力行为如果脱离了公众监督的目光,都可能滋生侵吞公共利益的黑洞。因此,最简便易行而又立竿见影的办法莫过于加大透明度,满足公众知情权,便于公众实施监督。

    公车消费实际上是一种公务消费,而公车改革的核心在于使公务车回归执行公务的本位,取消官本位注入其中的特权,而不是取消公务车。显而易见,铲除“公车私用”等官本位意识,需要的是强有力的监督以及制度的完善,如果没有了这些必要前提,即使所有公务员都能拿到车贴甚至买起私车,依然难免会有人身不由己地去打公车的主意。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公车标识的出现无疑是一种进步。为了杜绝公车私用,有关部门始终在强调公众监督,然而公众却很难在车水马龙之中准确辨别公务用车,更不可能去相关部门一一核实。验明正身的公车标识,无疑满足了公众的这种需要。不过,识别公车身份只是第一步,能否调动群众监督的积极性才是决定制度能否发挥威力的关键所在。

    虽然公车标识在很多地区都曾付诸实施,但某些地区最终只是“无疾而终”。其中的关键在于,当群众举报公车私用信息之后,是否能得到相关部门足够的重视,以及如何尽快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公众?如果群众举报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长此以往势必打击他们关注的热情和参与的激情。倘若公众纷纷对公车私用产生心理疲软和视觉疲劳,纵使所有公车全部挂上了公车标识,谁还会去做积极参与举报的“无用功”?

    最重要的问题是,针对公车私用这样的行为,具体的责任分担又是怎样?某些地区曾部署了这样的“三部曲”——车辆封存、司机调离、追究相关人员党政纪责任。在这一系列处罚措施中,就地封存的车辆所受处罚实际上是最重的,调离岗位的司机次之,实无所指的领导所受处罚明显最轻。然而,每个人都清楚,公车私用屡禁不止的关键在于领导者的特权意识,而不在于为其配备了怎样的车辆和司机——当领导执意以权谋私之际,司机如何能阻止得了,遑论“身不由己”的车辆?显而易见,如果不能梳理出正确的问责顺序,看起来很美的“组合拳”终不免一拳打在棉花里,其本身也难逃“花拳绣腿”的质疑——只要领导有意公车私用,纵使车辆贴上了标识,对其自身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无论是从节约财政开支还是减少能源消耗,抑或厉行保护环境的角度来讲,公车都理应首先做出表率,而不应对公车偏爱有加。实际上,推行一种改革措施,不仅要看其实际效果,更要审视是否具有强力的制度保障,否则的话,不仅改革成果难以复制,这种改革本身也面临难以为继的窘境。如果问责仅止于“物”而无法“及人”,徒增纳税人负担,这样的问责岂非“心太软”?以信息公开为平台,以责任追究为保障,杜绝公车私用制度才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给公车贴上标识以“验明正身”,显然只是完成了第一步。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