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办、国办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接待活动食、宿、行、迎送及警卫、预算和报销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将国内公务接待工作纳入问责范围。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国内公务接待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12月9日南京日报)
有一种说法,“接待也是生产力”,道出了许多公务接待中的不正常风气。所谓“接待也是生产力”,无非就是在接待规格上“比学赶帮超”,接待得越令上头满意,就越有给项目、给指标的机会,项目来了,指标来了,也就是“生产力”来了。为了接待上水平,有关人员挖空心思策划“接待新招”,找寻“新鲜味道”,筹备“礼尚往来”,让“客人”每次来,接待都有“新意”,都上“档次”,都显得本单位很“懂事”。现在好了,《规定》明确了公务接待的具体方式,加上明明白白的问责机制,有关接待人员再用不着绞尽脑汁研发“接待新招”了。
顾名思义,“接待”本是安排公务活动人员的正常生活起居的意思,可一旦和“生产力”挂钩,就不可避免地生出许多乱象,引起群众不满,成为一大腐败源头。公务接待上的讲排场、比规格的风气也对民间接待产生很坏的示范作用,尤其是一些民营企业在接待党政机关干部公务活动时,也会照葫芦画瓢甚至更加超规格地接待,奢靡接待可谓花样百出。
《半月谈》报道过一个典型个案:有位基层干部在争取一笔项目资金时,遇到了“严肃认真”的上级主管处长,他便托人打听了解处长媳妇的喜好,以及孩子在哪个学校念书,并派熟人和秘书专门“做工作”。当得知处长媳妇喜欢某一品牌的高档包后,他一下子买了五个不同颜色的送去。他还委托一位在中学教课的老乡给处长孩子专门“照顾”,购买各类学习资料,并有意让孩子将信息透露给他父亲。结果争取到了项目资金。瞧,这就产生了“生产力”!
接待之所以成为“生产力”,关键在于权力过于集中,只要打通这些权力,就能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真正让接待不再是“生产力”,关键是要简政放权。到今年7月下旬,国务院自换届完成后已经下放167项行政审批权力,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跟进。一边是简政放权,一边是严管接待,这样,不仅让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接待人员卸了包袱,更重要的是完善了制度,匡正了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