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1日,深圳市卫人委通报,近日深圳市一名新生儿死亡,患儿死亡前曾接种过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目前,国家食药监总局、省局已经下发通知,要求暂停使用康泰生物全部批次重组乙型肝炎疫苗产品。此前,湖南也有三名婴儿接种了乙肝疫苗后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其中两名婴儿不幸死亡。
尽管前不久发生在湖南的疫苗问题尚无权威结论,但同一个品牌的疫苗,于短时间内相继在两个省份牵涉事故,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相关部门确实不应该再以个案或偶然性事故进行审视与处理。
事实上,此前湖南的两名婴儿致死事件,其处理情况令人担忧。一是,作为当事方,涉事企业先入为主判断婴儿为“偶合症”致死,与疫苗本身无关;其次,涉事药企在其官网通报称,疫苗在生产、运输、保管上都不存在问题,但这份调查结论却来自企业的自查。事到如今,也未见当地主管部门发出声音。由此不得不产生的一个疑问是,“偶合症”究竟该由谁来评判?
以此而言,此次事发深圳或许早有苗头。当同一批次的疫苗在一个省的两个地方同时引发人命,如果秉着谨慎的态度,相关部门和企业对于同批次的疫苗进行安全审查,当成为处理机制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在未有确切的调查结果出来前,对该批次疫苗进行停用,也并非小题大做。如果此前有如此重视态度,深圳的悲剧或可避免。
关于疫苗安全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2010年的山西疫苗事件在公众心中留下的余悸,恐怕仍未完全消除。在那起事件中,公共舆论对疫苗的整体安全问题,乃至相关疫苗管理机制等议题,都进行了较为充分的讨论。但很显然,三年过去,此一讨论并没有得到制度性的回应。疫苗阴影并没有彻底远去,相关机制性改良也没有动静。而备受诟病的疫苗生产、保存乃至注射等流程管理的高度封闭化和垄断局面,也未有任何改观。
以涉事的康泰为例,在免费乙肝疫苗市场,其占有超过一半市场份额。事实上,中国的一类疫苗市场,即免费疫苗市场,长期以来被康泰和另一家公司垄断。而此次也并非是康泰疫苗第一次卷入争议。早在2010年,广东揭阳也出现过46名学生接种该公司生产的乙肝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但当时的广东省卫生部门表示,学生的不良反应疑似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引起,基本排除与乙肝疫苗有关。与此对应,在享有高度竞争性的二级疫苗市场,即自费市场,到目前却并未有大的问题事件传出。
此次的疫苗安全问题究竟真相几何,仍有待于相关部门给出权威的调查结果。但之于整个疫苗市场和疫苗体制而言,更需要有从个案出发,开启全盘改革的勇气。简而言之,此次多地暴露出的疫苗问题,个案要厘清,更需要多从机制、体制上回应疫苗风险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