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胡印斌:公车整治贴标志更要触动利益
//www.workercn.cn2014-04-21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公车改革本来就是对既有利益的触动,若是一些地方、部门一边高调倡导改革,一边却总是躺在以往的利益上不愿意放手,甚至搞一些花哨的形式,则公车改革不可能有真正的推动

  湖南省宜章县县委书记和县长带头给公车喷涂上了“公务用车”标志。今年该县出台相关方案,专项整治超标配备公车及公车私用,为方便群众和媒体加强对公车的监督,全县535台公车全部都粘贴了醒目的公车标志和举报电话(4月20日《新京报》)。

  给公车喷涂一个“公务用车”的标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便于公众监督,有利于官员自律,宜章县的用意确实很好。若能运行日久,也可能真的会极大减少公车私用乱象,并有效遏止各单位超标配备公车的冲动。不过,公车改革多年来进展艰难,似乎并不是一个贴不贴标志的问题,如果事情果真像贴标志那么简单,也不会大费周章了。

  这里面至少有两个疑问待解。其一,谁来监管贴标后的公车,标志明显的公车会不会演变成某种新的特权?

  有一种说法认为,公务用车有了明显的标志以后,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约束,公职人员在公车私用等方面就会有所收敛。不能不说,这样的想法不过是一种善良的误解。且不论公车究竟是用于公务还是私事往往界限不清,很难有一个明晰的判定,即便是有人公然私用,一旦当地这一专项整治活动过去了,又如何能够保持长期的监督问责状态?没有问责,公众监督的效果如何体现?

  还有,公车全部贴标,在便于辨识的同时,会不会在实际运行中,像以往的警车、O牌车一样,享受到某种新的待遇?从以往现实中的种种不正当现象看,这样的担心不是多余的。以前还苦于公私难辨,这下好了,泾渭分明的同时,权力也就有了宣示和呈现的途径与方式。

  其二,与公开贴标相比,公车还有哪些迫切需要公开的事宜?当地将公务用车全部贴标,意味着全部公开了公车,但仅此还远远不够,这些公车每年的运行费用,当地是否需要保有535台公车以及未来公车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则是公众更为关切的问题。回避这些更关键的问题,而只是给公车贴一个标志,难免给人以半途而废的感觉。

  早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将启动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列为2014年重点工作之一。可见,公车改革正在驶入快车道,像以往那种拖延、抵制甚至习惯性地被利益绑架的情形,不能再持续下去了。不仅民众不会答应,国家财政也会越来越感觉负担沉重,难以为继。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公车开支可能在3000亿元上下。

  这其中可以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进一步扩大公车相关信息的公开,比如,公车购置费、公车运行费等具体数据,明确这部分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的占比;再就是从长远看,出路仍在于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并推进公务出行社会化、市场化。在这方面,很多地方已有尝试,也确实极大减少了财政支出,无论是从约束权力,还是从公平公正出发,都应该是大势所趋。

  日前,多年呼吁公车改革的预算问题专家、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一些地方组建机关服务车队或公车调度使用中心,与中央“公务出行社会化、市场化”的要求,肯定是相违背的(4月19日《京华时报》)。

  其实,公车改革本来就是对既有利益的触动,若是一些地方、部门一边高调倡导改革,一边却总是躺在以往的利益上不愿意放手,甚至搞一些花哨的形式,则公车改革不可能有真正的推动。

  跟帖

  顶层制度不能缺

  公车改革需要治标更要治本,但在治本未能实行之前,通过治标逐步过渡到治本,这就需要在治标方面加大制度设计力度。其实,给公车统一着装并非难事,喷字也好,挂牌也罢,都没有多大的难度,为什么只是零星地见于少数地方政府的自觉行动,而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行动呢?就是因为缺少顶层制度设计与规定。(朱忠保)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