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提着包包,走进丹棱镇派出所,咨询民警如何办户口。离开,返回,听录音,填好“行政效能暗访测试情况表”,直送县纪委监察局。这是四川丹棱县“挑刺工”李开鹏的一次暗访挑刺过程。今年以来,丹棱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像李开鹏这种“挑刺工”,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丹棱县聘请“挑刺工”,对全县服务窗口、部门机关展开暗访监督、挑出毛病,对于驱散“作风雾霾”而言,应该说是一种积极尝试。但其作用到底有几何,却不容乐观。我的最大一个问题是:“挑刺工”的私密行动,到底能持续多久?”
就拿“挑刺工”李开鹏来说,他是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纪委委员。可能正因“来头”比较大,他在派出所开展暗访挑刺活动时,其实已被接待民警认出,不过并没有点破。李开鹏把破绽归结于他手提黑色公文包。要我看,恐怕并非如此简单。丹棱作为只有16万多人口的小县,党政机关的相互熟悉程度应该比较大,何况他是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纪委委员?
虽说“挑刺工”都是秘密选聘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挑刺工”们多次参与暗访监督,多次故意“找碴”,在被暗访者面前成为“熟面孔”,导致身份暴露,应该是迟早之事,所谓的暗访挑刺,就不过是一场“秀”。据报道,面对秘密行动的“挑刺工”,丹棱一些部门已在猜测谁可能是“挑刺工”。这一次媒体大加报道,“挑刺工”成了“公开的秘密”,以后又如何继续挑刺呢?
“挑刺工”的官方身份也可能让挑刺流于形式。据报道,丹棱40名“挑刺工”分别来自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记者等专业人员,以及特邀监察员代表和普通群众代表。来自党政部门的“挑刺工”,不是对别人挑刺,就是被人家挑刺,能不能站在百姓角度“发难”和“挑刺”,能不能明晰使命敢于“树敌”,真正发挥挑刺作用,值得存疑。“你好我好大家好”显然无助于解决问题。
在我看来,“挑刺工”不该有官方身份,最好的“挑刺工”应是每个老百姓。老百姓去部门机关办真事,与“挑刺工”去办假事的区别,工作人员恐怕一看便知。而且,老百姓办真事时体验到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他们最有发言权,有切身体会甚至是切肤之痛的老百姓,也才会敢于较真、敢于揭短和挑刺。
要消除“作风雾霾”,与其另外招聘“挑刺工”,不如保障民众挑刺权力,比如让每位办事民众开展“随手拍”“随手录”;并畅通民众举报渠道,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民众举报件件有着落,事事有交代。如此,挑刺“风暴”才能持续刮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