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今年以来,眉山市丹棱县建立暗访监督人员库,并组织开展暗访监督活动。昨日,丹棱县纪委书记骆仕明透露,他们“秘密”选聘了40人。“这是一份只有两个人知道的秘密名单,即使‘单上有名’的人,相互间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挑刺工。”骆仕明说。40名秘密“挑刺工”,能否真的驱散干部作风“雾霾”?记者走近“丹棱官场”展开调查。(5月19日《华西都市报》)
针对“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干部作风雾霾,四川丹棱县通过自我把脉,创造性地开出“挑刺”处方。““秘密”选聘“挑刺工”,通过暗访、办理业务,对各行政部门展开“挑刺”活动。这让全县干部“鸭梨山大”,也使效能满意度节节攀高,“挑刺”俨然奔着“织锦”的节奏高歌猛进。
“挑刺”的目的是寻找作风雾霾症结,解决“三难”现象,让行政部门真正服务于民、为民行政。可见,“挑刺”的目的是“拔刺”,提高政府公信力,别伤了民意。但从实施现状来看,似乎有些个人化、圈子化,隐秘得快成了隐私。这不仅有悖“挑刺”的初衷,也让“挑刺”风暴有便成“织绣”工程之嫌。
“三难”作风雾霾症结何在?这绝非“儿童相见不相识”。面对“挑刺”,干部“鸭梨山大”的倾诉就可见一斑。做好本职工作都成了“压力”,这样的工作态度和作风就是行政部门的PM2.5。普通群众都耳熟能详,当然不存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看,“挑刺”难免有些“挑食”了。
“挑刺”成员也颇有“潜伏”之意,由来自“纪检监察、发改、财政、审计、记者等”专业人员构成。专业是很专业,但自己能给自己挑出刺吗?原本的“秘密”行动,却尽是熟人面孔,这样的“挑刺”是为工作还是拼演技?宣传部副部长挑刺被认出,也让“挑刺”演绎成一场“情景剧”。
此外,“挑刺”的工作方式和信息公布也耐人寻味。“挑刺工”俨然一副“特工”的工作模式,单线联系,只对个人负责,“挑刺”成果也是内部公布,浅尝辄止。如此声势浩荡的“挑刺风暴”,最终竟潦草止于某领导,由某个人酌情定夺,仅仅在内部通报会上透透气。既然是行政事务,为何不政务公开呢?这样“不伤大雅”的“挠痒”、保护性处理,要治理作风雾霾,恐怕只是“口舌之快”吧。而“挑刺”也很可能沦为其“织绣”的工具和手段。
不可否认,“挑刺”的想法很好,但要讲究方法,落实效果。既要合理安排“挑刺工”挑出刺,也要有通畅的渠道公开刺,更要有配套的措施拔掉刺。否则,“挑刺”很容易沦为一场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