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近日,上海陈女士晚11时下班回家,用某APP呼叫专车,一辆SUV抢了单。随后,司机主动打来电话确认上车地点。等待片刻后,一辆公交车停到她身旁,自称就是接单司机。陈女士被惊呆了……司机称,他开完末班车已下班,正在回库途中,想着与其“空放”,不如顺路载客。
这则新闻太有画面感了,别说陈女士被惊呆,看到新闻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不过这毕竟是个极端案例。司机公车私用、浪费公共资源,自然会被公交公司依规惩处,没必要过多讨论。单说司机“挂羊头卖狗肉”这事儿,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例如APP上显示红色速腾,却来了辆白色现代,甚至有时人、车、牌都不相符。显然,网络约车的日常管理存在不小的漏洞。
漏洞之一是司机的准入门槛低,在线培训形同虚设。尽管各平台均称有严格的规定与标准,但实际上只要驾照满几年、车价满多少万,就可轻松过关。对司机本人的素质、驾驶技能、有无犯罪记录等并无要求。且资料都是在线审核,有空子可钻,申请时所谓的在线培训也就是看看资料视频,可以直接跳过。漏洞之二在日常运营监管上。此次事件中,平台回应说一经核查属实,最严重的车主将面临封号。不过工作人员也坦言,对于车辆不符的情况,平台监控力量有限,这类事往往只能依赖乘客举报。平台的解释不难理解,网络约车的全部流程是在手机上完成的,司机只要一机在手,开哪辆车都可以接单。不出事故还好,一旦发生事故保险责任就麻烦大了。
网络约车之所以迅速普及,除了方便、有补贴外,安全也是因素之一。车辆与司机的基本信息、联系电话一目了然,上下车地点、行驶轨迹都记录在案,丢了东西、出了事故都有据可查。如果对司机、车辆把关不严,监管不力,网络约车的安全性就会大打折扣,既给乘客造成潜在威胁,也妨碍整个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作为一种颠覆式新兴业态,网络约车有漏洞、有不足很正常,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诚意。对上述问题,平台企业并非无计可施,例如真人现场核验,用技术手段实现人车捆绑,设置更便捷的举报方式、举报渠道等等。可目前平台企业却忙于跑马圈地,不愿意提高车辆和驾驶人的资质门槛,对司机的日常管理也是“宜松不宜紧”,所以埋下隐患。而监管部门目前似乎仍纠结于网络约车到底合不合法,实际执法中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就干脆一棍子打死,根本没有介入到具体细节和操作层面。
网络约车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是互联网+思维的典型范例,应该鼓励提倡。但事关国计民生,政府亟需参与行业规则的制定,过去传统僵硬的准入制度、价格管制显然不再适用,职能部门的理念、体制、方法都应该彻底革新。打车叫来一辆公交车,普通大众可以当段子听,管理者可千万不能一笑而过。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