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摄影/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16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李克强总理按例举行记者会。在与记者两个小时的交流中,总理共回答了17个问题,内容涉及经济、外交、文化等多个方面。
“克强式”风格的延续和新展现
总理记者会是每年“两会”的压轴戏。此次记者会既延续了李克强总理的一贯个人风格,又展现出不少新的特点,从而让“克强式”的媒体形象变得更加清晰。
除了简短地表达了对记者的感谢外,总理只说了“时间有限,就单刀直入吧”几个字。实际上,单刀直入、直面问题正是“克强式”媒体沟通风格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在回答提问时,李克强甚至引用了他对部长们的一段讲话来阐释他的这种风格:“不能记者一发问你就拱拱手一走了之,要把嘴巴张开,直截了当地回答问题。”李克强还接着问道:“我听说今年部长们的表现还是受到记者们的欢迎的,是不是啊?”这表明,中国政府在媒体应对领域已经进入了主动适应、注重沟通技巧和效果的新时期。
此次记者会延续了李克强“让数字说话”的一贯风格。在短短两个小时的记者会上,李克强20次用数字作答,而其提及的数字中,绝大多数都是非常具体的。总理如数家珍般列举的大量数字,不仅仅是个人记忆力的展现,更是作为“大国管家”治国理政思路和务实作风的体现。
多次与记者进行“家常式”的互动,则是今年记者会上一个突出新特点,也让严肃的记者会多了几分轻松和自然。比如,在回答第一个发问的路透社记者提问时,总理并没有着急回答,而是先调侃了一句:“请你问第一个问题,你就把股市汇市等金融市场问题当‘当头炮’,不过也可以理解。”一个简短的引入,让这个因市场急剧动荡原本有点“冰冷”的话题多了一份暖意;在点名要让《农民日报》记者提问时,李克强寓庄于谐:“中间有一位女士老举着‘农民’两个字,让我这个当过农民的人确实感到于心不忍,我们是很重视农民的。”这样轻松的衔接过渡语言尚有多例,很好地调节了记者会的节奏和氛围。
在语言风格和话题选择上,李克强进一步彰显了“接地气”的特点。比如,在回答简政放权的有关问题时,总理强调“要用减政府权力的‘痛’来换得企业、群众办事的‘爽’”,用到了网络或市井语言,“接地气”的“尺度”再次加大,而在回答问题时专门谈及人们正在热议的“人机大战”话题,也同样拉近了总理与普罗大众的距离。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信心”来自哪里 2009-02-03 |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信心”来自哪里 2009-02-03 |
新华日报:看得见 摸得着 办得到 2009-03-06 |
南方日报:惊蛰时分,读懂“中国信心” 2009-03-06 |
中国网:温总理访泰再现“真心信心决心” 2009-04-14 |
中国网:温总理访泰再现“真心信心决心” 2009-04-14 |
南方日报:惊蛰时分,读懂“中国信心” 2009-03-06 |
舒天烈:总理记者会展示理性改革者形象 2014-03-14 |
我在我思:让法治成为我们共同的信仰系列谈 2014-12-23 |
南方日报:惊蛰时分,读懂“中国信心” 2009-03-06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0120170038)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30) | 京ICP备11015995号-1 | 联系我们:zgw@workercn.cn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广媒)字第185号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2008-2022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