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能下”,从惩贪惩腐到治庸治懒
韩小乔
//www.workercn.cn2016-04-19来源: 安徽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民日报》近日报道,湖北对28名履职能力、精神状态或担当作为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干部进行调整,其中8名官员被免职,另外22名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被批评教育或诫勉谈话——

  《论语》云“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思是能施展才华者居其位,否则就不要占着位子不干事。一直以来,人们认为贪污腐败、以权谋私对社会危害极大,而对庸官懒官则不以为然,觉得他们不往自己腰包里捞钱,不过是平庸一些、懒惰一点,无碍大局。因此,只要官员不贪不腐不犯错,哪怕他不作为,一般都很难“下”。现在,“能下”弥补了退出机制的缺位,有效改善了庸者懒者下不来、能者上不去的梗阻现象,对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庸官之害,不可小视。现实中,有的官员思想平庸贫乏,见解毫无新意,只会说空话、套话和“完全正确”的废话;有的谨小慎微、循规蹈矩,毫无激情,“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有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谁都不得罪,各种关系都能“摆平”。说到底是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一心当个“太平官”。对普通人来说,平庸倒也无妨,但为官者手握权力,其执政行为往往影响着一群人、一个地方,能力不足便无法有效履行职责,就会影响工作效率、降低政府公信。

  懒官之懒,危害更重。庸官是无能力有效作为,懒官则是有能力而不作为,“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现实中,有的官员对上级部署的工作、交办的任务不是马上就干、立即就办,而是拖拖拉拉,推一下动一下,不推不动,甚至推也不动;有的态度冷冰冰,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有的用懒惰掩饰“本领恐慌”,不愿意深入一线,不肯动脑动手去解决矛盾问题。如此一来,不仅造成思想上的墨守成规、观念上的因循守旧和精神上的不思进取,还淡化责任意识,让一些制度、原则、规定落空,让弄虚作假之事、投机取巧之风、居心叵测之人有了可乘之机,甚至导致贪腐行为。

  “能下”既要惩贪惩腐,也要治庸治懒。近年来,由于玩忽职守、失职渎职导致的重大事故时有所闻,人们对“清茶报纸二郎腿”的现象也深恶痛绝。庸、懒既是品德问题,也是能力问题,但是,不管庸官、懒官是觉得要求严了、升官无望了、当官没劲了,还是水平不够、素质不高、本领不强,都不是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理由。换句话说,不贪不腐只是底线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没有人可以当“太平官”“清闲官”“逍遥官”,职位也不可能被长期占着,只要你不想干事、干不了事、干不好事,就必须走人让位。

  当然,相比于“上”,“下”的难度更大,特别是对庸官、懒官的认定,如果没有制度的保证和规则的细化,难免遇到阻力。湖北这次为建立一套让人信服的干部考核办法,由652名业务骨干组成62个考核小组,主动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实地查核(专家评审)、听取群众评议,也就是说,领导说了不算,同事说了也不算,服务对象的评价最重要。这就倒逼一些官员尽心尽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再也不能“平平安安占位子、忙忙碌碌装样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年年都是老样子”。去年7月中央出台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下一步,各地应积极探索细化“下”的方式,增加对干部的激励和引导,给有能力干事的人撑腰,让纠错与容错并行不悖,既保护官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让人“下”得服气。

  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机制,就是要破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不良风气,促进政治生态的改善。从这个意义上说,向“为官不为”亮红牌、对“懒官懒政”说不,其意义不亚于“打虎拍蝇”,甚至涉及面更广、影响力更大。只有让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者靠边,让有为者“有位”,才能最大限度激发领导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形成良好的用人导向和制度环境。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