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对待春节落差要打好“预防针”
扶 青
//www.workercn.cn2017-01-26来源: 南方日报
分享到:更多

  最近有则新闻,北京有位打工仔返乡后却赌气回京了。这位打工仔年前回家,因为给农村的儿子带了一根高尔夫球棒而受到媒体关注,被称为“高尔夫大叔”;岂料回家不到四天,他便偷偷回京,原因是父母责怪他“在北京没挣到钱”。返乡前的喜悦和回京后的失落,这个小人物的所遇和所感,一经传播,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大部分久未归家的游子们很可能都会有类似的感悟:存在一个想象中的春节,但也存在一个很现实的春节,想象和现实的落差无法抹去。去年一则“上海女孩在江西农村过年”的帖子掀起波澜,虽被证实为炒作,但这个话题却被摆上了舆论场:如今在乡下过年,还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吗?而现实已经证明,由于城乡差异的巨大变化,回乡过年有可能是一种具有大落差的现实考验,未及想象中那么美好。

  想象和现实的差异存在于细节中:比如有环境落差,本已习惯快捷交通、整洁街道、恒温办公室的人,很可能要花时间适应一下乡下,而对于一些很少到农村的人来讲,如厕洗澡可能都是问题;比如饮食问题,想象中丰盛的“团圆大餐”,很可能只是家常便饭;比如观点问题,游子们可能接受了晚婚晚育观念,但父母亲戚的“催婚”“催育”却可能不胜烦扰;还有节奏问题,在外面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比较快,但家里的生活就可能优哉游哉,所以有很多人都念家,但没办法逗留太久。

  类似的细节落差,数不胜数,平时也常见,但春节却是矛盾集中爆发的时候。这是由春节的特殊性决定的,尤其是涉及到故乡和故人,不合拍的地方可能更多:网络可能不方便,彼此没有合适的话题,对待事物的看法可能不一样,并不能顺利完成某种购物需求……这时候,人们就不免产生感叹,现实中的春节远没自己想象中的精彩,而团圆带来温暖后,也总是带来一些矛盾和困惑。

  归根结底,矛盾来自于差异。有心理学者认为,人们偏向于把那些不可得的事物往美好处想象,而可能会忽略潜在矛盾。平时在外,人们适应着某种节奏,这时候“亲情”就是差异,人们会分外渴望这份美好;而一旦亲情温暖不再空缺,人们就开始忽略团圆带来的幸福感,而将注意力放到了“节奏感”差异上。所以,人们对于“亲情”“团圆”的那种强烈渴望,可能在某一瞬间明显感受到,而在大部分时间里,亲情可能润物无声,而冲突则更直观地表现出来。

  要想缓解想象和现实的落差,关键就是要认识到,我们渴望的春节其实更多是关于“家”的温暖,而家本身就是一种稳定关系的场所,它没有惊喜,没有刺激,有的只是平平淡淡、和和气气。当我们想念这样一种场所时,就必须要接受这样一种客观性。要缓解想象和现实的落差,我们应适当降低自己的期待,少一些浪漫想象,提前认识到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矛盾,尽量打好“预防针”,以较妥当的方式来处理这些矛盾。

  想象和现实总是存在落差,这一点在春节期间可能更为明显。正确认识落差,才能有效缓解矛盾。只有打好“预防针”,行事“接地气”,才是打开春节的正确方式。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