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公共生活不讲规矩 跟你今年几岁真没联系
靳静
//www.workercn.cn2017-06-29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在网络社交圈里,“老人”这个群体的画像,既清晰又模糊。

  一提到老人,很多一言难尽的关键词就蹦出来了:广场舞、“老人变坏”、逼婚、催生、保健品、传谣……“不孝有三,在长辈群辟谣为大”,近来红透半边天的电视广告界“四大神医”,扮演神医的演员是老人,保健药盯住的,也是老人的钱袋,因为老人“好骗”嘛!

  糊涂,易受骗,顽固不化,网络社交圈里老人的形象被清晰地定义为“老糊涂”“老顽固”。可是,大多数对老人的揶揄和抱怨,论及的核心话题都是代际关系。老人的形象,是在年轻一辈的吐槽中构建起来的。

  那么,真实的老人个体形象,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他们的精神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他们的诉求到底是什么?这一切其实是模糊的。

  老人仿佛是公共生活的麻烦制造者。早些年,小区里的、商场前的、街心花园边上的大小广场,被大爷大妈们攻占,大音量的农业重金属风格音乐,让周围的居民不堪其扰;最近,广场舞大爷大妈又瞄上了篮球场和羽毛球场,这下,打球的年轻人自然不乐意。

  洛阳一个公园的篮球场,一群小伙子和一群大爷大妈因为抢篮球场,还动了手。这场面就不大好看了。

  就事论事的话,其实没多少可说。按照年轻人的说法,他们和老人家协商过,双方错开时间,但是二十几分钟的时间差,愣是没商量下来。公园的管理人员也证实了这一说法。这件事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代际纠纷,也跟公共活动空间匮乏没有直接关系。开放的篮球场原本就是公共活动空间,虽说篮球少年有优先使用权,但也不是24小时都有人打篮球,要是诚心协商,不至于没有解决办法。

  只是妥协这门学问,似乎很难习得。争篮球场根本不涉及什么原则问题,在旁人看来不难解决,可双方偏不妥协,那就没辙了。人与人之间,都想着自己的便利,空间再充足,恐怕也还是要打架。

  匮乏的不仅是公共空间,更多是公共精神。社会的好多不适都跟公共精神缺失有关系,比如满大街乱停乱放的共享单车。对于这样的“公共灾难”,大概不管哪个年龄段的成年人,都难辞其咎。在公共生活中不讲规矩,和公共教育缺乏有关,和规矩不被敬畏有关,也和“法不责众”这种微妙的社会心理有关,说来说去,跟你今年几岁,真没有直接联系。

  老人和年轻人出现纠纷,舆论总免不了一次又一次地重启“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这样的议题。可是这种讨论压根儿没有结果。把公共生活困难的责任推给某一代人,是很不负责任的。煽起的情绪,除了撕裂社会,别的什么作用也起不了。

  年轻人总以为老年人糊涂、好糊弄,这是一种没来由的自大。看看《喜宴》里的老爷子,一场“婚礼”下来,一切都看在眼里,甭管儿子怎么表演糊弄,他都懂,一切都是演给他看的。

  社交媒体恰恰放大了这种自大。我们总是看到年轻人上网讨伐老年人,却极少听得见老年人表达他们的立场。原因显而易见,他们不怎么会上网嘛。看起来,似乎总是老人家不讲道理、不守规矩,比方讲某个地方就有一群老人天天占着机动车道暴走,小朋友都不敢这么任性的。可是我瞅着,硬给老人和年轻人划到对立阵营、不断放大老人无知蛮横的形象的做法,其间制造的偏见和敌意,也是公共生活困难的来源之一。

  群体之间的对立,最危险之处是让人丧失同理心,彼此永远不能理解彼此,填充在公共空间和舆论场里的只有冷漠。其实,要有同理心也不难,我们不是觉得老人家听“老中医”忽悠就乱买保健品特别不可理喻吗?想象一下,很多年以后,搞不好,你执着地相信某个产品,仅仅是因为它是“wuli凯凯王”代言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不必觉得自己这一辈就有多高明。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