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工网评论频道热点聚焦-正文
逼婚广告为何犯了众怒?
宋潇 余明辉 戴先任
//www.workercn.cn2017-10-26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近日,有不少网友发帖称,宜家最新的电视广告让人很失望。而失望的原因则是在宜家电视广告中出现了一句“再不带男朋友回来就别叫我妈”的台词,很多网友认为这句台词很不恰当,认为广告所呈现的并非“轻松庆祝每一天”,且传递了不恰当的价值观。(10月25日《北京青年报》)

  析理 借势营销 也有社会责任

  广告蹭热点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就像宜家广告一样,它击中的正是当下中国单身群体的焦虑,广告所传递的价值观,也处处体现着中国父母对儿女婚恋问题的担忧,打着所谓的“借势营销”,而不注重社会影响,于是就导致广告的传播效果提高了,观众的实际反馈和社会评价却在下降。

  尽管商家制作广告的本意并非如此,可任何事物,只要经由大众媒介平台转发或传播,就一定会形成某种印象、造成某种后果,对于倚重“卖点”和“看点”的广告来说,这种特性体现得尤其明显。而作为一种品牌营销渠道,想必宜家这条广告的影响力,已经达到了他们想要的效果,但从内容传播的角度来说,如果只顾“蹭热点”,而不顾广告传递的价值观会给用户造成什么印象,得到什么评价,必然很难达到商业效果和社会效果的良性统一。

  目前的问题,不仅是讨论宜家广告内容涉嫌歧视,更加值得强调的是,用户的实际反馈,也应当成为商家制作广告的重要参考。毕竟,一则广告好不好,不是看它名气有多大,吸引了多少眼球,而是看用户对它的实际评价是如何、有没有差评、有多少差评。除此之外,我国《广告法》第九条早已规定:广告不得妨碍社会公共秩序或者违背社会良好风尚。市场的竞争,并非没有边界,品牌营销也不能突破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任意妄为。一家真正在乎自身形象塑造的企业,不会让一则广告砸了自家招牌,商家在借广告制造卖点时,应该以不违背社会公德和风尚为基准,以不违反相关法律为底线,不能随心所欲,才算是一种承担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说到底,广告传播是一种技术,但更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就应该尊重现实、通达人心。

  宋潇

  建言 不良广告 不应止于停播

  宜家表示会尽快撤下该条 “带男友回家”的广告,但这显然是是远远不够的。不合规的广告播出,并引发社会的激烈不适反应,立即撤下停播是当然的,但作为知名企业,尤其是以装扮温馨家园为主要追求目标的宜家来说,起码还应该及时对所有的女性和消费者作出真诚道歉,同时还要检讨相关制度,堵上可能轻易再出类似错误的漏洞。

  按照法律规定,对“带男友回家”这一明显带有违背社会公序良俗嫌疑的广告,撤下停播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有关主管部门对宜家、相关广告制作者和发布者进行严肃查处,也是不可或缺的。

  事实上,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而打法律擦边球的举动,这早不是第一次。比如今年7月中下旬,一则奥迪“二手车广告”引发网友吐槽。该广告中,在婚礼上婆婆冲上台,拉扯新娘仔细检查鼻子、耳朵、牙口,然后做出“OK”手势,随后弹出奥迪二手车页面,配音“官方认证才放心”。该广告播出后,在网络上引起热烈讨论,网友愤怒评论“婆婆检查儿媳如同检查牲口,是对女性的极大不尊重。”

  类似的事情连续出现,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显然,这与其法治意识淡薄、店大欺客、傲慢无礼有关,同时也和相关执法不力是分不开的。

  因此,有关方面都应该对此次的“带男友回家广告”进行及时严肃的处理,绝不能简单止于撤下停播了之。

  余明辉

  观察 创意时代 可别弄巧成拙

  广告是增强商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如何让广告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最好让消费者过目不忘、印象深刻,这让商品的生产销售者们绞尽脑汁、费尽心思。以前不少广告为了让消费者记住,喜欢采用信息轰炸的传播方式,当下已经极为少见,主要原因是消费者的审美水平、文化水平等都在逐步提升,信息轰炸式的广告只会让消费者心生反感。

  消费者在对商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对商品广告的要求也有着很高的期待,充满创意元素、满载艺术气息的商品广告,对维护消费者的忠诚度,保持品牌的良好形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创意就是要积极打破常规、不落窠臼,但是让消费者印象深刻的表达方式,不能是心生反感的恶劣印象。宜家这句“再不带男朋友回来就别叫我妈”的广告词之所以令人反感,主要就是因为偏离了精神文明的底线,传递了负面性信息,让不少年轻消费者看过之后心生反感。

  在社会文化整体进步的今天,社会大众对广告的创意也越来越挑剔,传播的方式简单粗暴,缺乏内涵的广告,消费者越来越不买账,艺术性强、画面唯美、寓意深刻的广告创意才能被消费者青睐,才能让消费者印象深刻进而产生品牌信任。

  尽管宜家的公关负责人介绍,这则电视广告的初衷是鼓励人们轻松庆祝每一天,向大家展示如何将一个普通客厅变成一个充满庆祝气氛的环境,但是消费者的反感则充分说明任何广告创意都不要妄图丢掉精神文明,广告创意要充分把握最基本的法律原则,尊重最基本的精神文明,传递符合时代特征的普遍价值追求,要正视消费者审美情趣的提升,而不是让广告创意的思维信马由缰、无所敬畏,更不要希望通过故意炒作来提升商品销量,否则广告的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弄巧成拙。刘勋

  启示 破除偏见 才能各美其美

  宜家解释,这则电视广告的初衷是鼓励人们轻松庆祝每一天,向大家展示如何将一个普通客厅变成一个充满庆祝气氛的环境。宜家这则广告的初衷或许也是如此。但将“再不带男朋友回来就别叫我妈”的广告词及内容植入其中,整个味道就变了。

  广告间接体现了对单身族尤其是“剩女”的歧视,广告营造的场景是,女儿没带男朋友回家,母亲就板着面孔,而看到女儿带男朋友进门,则笑脸相迎。这样的父母在现实中确实存在,而且不在少数,父母希望孩子早点成家无可厚非,但将这一幕设置成广告场景,这就可能对社会产生错误的引导,形成对单身族、“剩女”的偏见。

  作为公开传播的商业广告,受众广、影响大,更应该遵循公序良俗这一原则。这些低俗而雷人的广告,是对社会伦理道德的挑战,通过传递低俗甚至故意传递带有歧义能引发争议的信息,来吸引眼球,达到宣传的目的。以低俗为噱头,不过是一种恶俗营销而已。这种低俗广告容易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也会对社会风气造成恶劣影响。

  不管宜家这一广告是无心之失还是有意为之,对特定人群造成伤害的现实却不容避讳,这样的广告本就不应被制作出来,要对其予以摒弃。宜家对此道歉,并很快撤下了该广告,这样的做法值得肯定。也希望广告商家们不能只顾商业效益、经济效益,要更多顾及自己的社会责任;商家们制作与发布广告也需要考虑周全、谨慎发布,否则最终只会让自己难以收场。

  低俗广告也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了社会上的一些偏见与“低俗趣味”,唯有加大力度进行普法教育、通识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铲除这类广告滋生的土壤,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各美其美”。

  戴先任

  三言两语

  应该很少有家长这么和女儿说话吧,现实中哪儿有这么当妈的?

  ——孙先生

  广告应该遵守公序良俗,不应该拿这种事做噱头,被吐槽是必然的。

  ——三王

  广告都开始逼婚了,至于这样吗?谁的婚姻都应该自己选择。——末季

  不论性别,依附于另外一个人才有价值的判断,显然是不对的。——EA

  婚姻应该是个人选择,为什么要背负这么大的压力?

  ——米米

  不知道出于何种想法,才会想出来这种广告词。

  ——凉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