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早上7点半,在渝黔交界的大山深处,一条铁道蜿蜒伸向远方,满载电煤的列车飞驰而过。
这条起于綦江区赶水镇,止于石壕镇,全长30余公里的铁道,是重庆能源集团松藻公司的专用铁路,被称为重庆电煤“黄金通道”,最高年运输量达到360余万吨。疫情期间,36名来自綦江区周边农村的养路工分布在沿线各地,默默地保障着铁路的安全畅通,为抗击疫情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开工了,大伙儿一定要注意安全。”列车刚驶过,人群中便传来一声号令,七八名佩戴口罩,身穿防护服的工人立即跨上铁道线铺开作业。
工人们正在抓紧作业的路段名为合掌坡,沿途山峰耸立,1公里多长的线路坡度高达罕见的22.8%,且弯道较小,瞭望视线不佳,每次经过这里的司机都要捏一把汗。因列车长期运行碾压,该路段出现了部分钢轨下沉、距离增大,钢轨面伤损、轮廓变形等病害。
“他们是金鸡岩工区的养路工,要在30天工期之内完成合掌坡路段的养护和维修,以保证行车安全。”工长李应红说:“以往养护和维修这段线路是由班长带队,疫情防控期间,保障复工复产安全,重庆电煤供应的责任大、任务重,我不来亲自看着,心里不踏实。”
说话间,李应红趴下身子,脸几乎贴在了铁道上,目测钢轨的纵向平顺度。不一会儿,他站起身来,拿起铁道轨距尺没走几步便弯下腰,测量、计算、标注数据,动作一气呵成。身后的养路工人根据他标注在钢轨上的数据,两人一组按照分工,开始了道床的起道、捣固作业。
“这是第一道工序,作业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期各个环节的进度。”李应红说,养路工本来就人员紧张,受疫情影响,在工期内完成任务难度较大。
养路工作是体力活,为了不影响铁路养护进度和质量,尽管工人们穿得比较单薄,但没干多久,额头上已渗满了细密的汗珠。养路工王运利和穆文刚是一组,他俩喘着粗气,交叉对面而立,将手上近十斤重的道镐用力举过头顶,又重重地落下来。
“大伙儿先停下,放好自己的工具,休息一会儿。”休息时,没有了往日聚集一起拉家常的热闹,相互间都保持着较远的距离。
11点30分,上午的工作结束。记者注意到,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养路工就休息了3次,每次20分钟。“这样会不会影响工作进度和质量?”收工路上,记者把疑问抛给了同行的工务段副段长吕波。
“特殊时期,安全不能出半点差错。”吕波介绍,自复工复产以来,工务段除了严格执行企业疫情防控硬核规定之外,考虑到养路工虽在室外作业,但相互间接触距离较近,因此通过缩短工作时间,增加休息次数,降低工人们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积极性,作业进度和质量不会受太大影响。
“保证运输安全畅通,保障重庆电煤及时供应,就是我们对疫情防控的最大支持。”养路工张发海说,“复工复产后,铁路平均每天安全运输量近1万吨,这让我们很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