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9家陕西LNG(液化天然气)工厂抵制中石油长庆油田LNG原料增量气门站价一事已经过去20多天,但问题始终没有解决的迹象。(《每日经济新闻》11月4日)
10月31日,中石油长庆油田对抵制最为强烈的绿源子洲下发“最后通牒”,暂停对其100万立方米/日的LNG原料气的供应。目前,绿源子洲LNG工厂装置也全面断电停机。中石油长庆油田还对陕西另外3家投产的LNG企业发出通知,开始限供LNG原料气。在企业的求助下,陕西省政府已出面与中石油总部协调此事,旨在为企业争取政策。不过显然,双方尚未寻求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外界估计,一旦协调无果,事情将交由国家发改委最终决定。
会出现这样的僵局,要回溯到国家发改委今年6月28日发布的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改的通知。通知提到,提高各地工业用气的存量气和增量气价,但同时规定,液化天然气气源价格放开管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现在,中石油方面以LNG气源价格完全放开为由,在发改委的价格上限范围内,提高了门站价;企业方面则以双方未曾协商,中石油单方定价为由,抵制新定的气价。表面上看,两方分别抓住了通知中有利于自己的一个点,并称对方存在对通知的误读,似乎都有道理。然而,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
毫无疑问,中石油的确有未经协商直接涨价的问题。虽然自去年11月起,中石油即以口头通知的方式多次上调价格,但既然发改委作出协商定价的要求,单方面定价就不再理所当然。不过,一如中石油的辩解,各地门站价并不是由各地物价局制定,协调的结果就是门站价无法贯彻实施下去。于是,中石油认为,由于LNG气源价格完全放开,只要门站价不超过国家发改委最高限价是不用协调的,且提出其在先期价格确立上已综合近气源地因素,给予了陕西价格让步。换句话说,尽管发改委把“双方协商”作为价格放开的约束条件,但在现有机制下,真正意义的协商不具有可操作性。这也是为什么大多数企业没有以同样的理由作出抵制。
导致9家企业抱团抵制的,与其说是中石油“跳过”协商步骤,不如说是新定价格实在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范围。从处理方式上,他们很清楚面对中石油独大、自己全无议价能力的局面,于是借由招投资关系,转而向当地政府求援。以至于最后的协商主体,成了一级政府和中石油总部。原本价格改革的初衷是要促进天然气的市场化,反而得到一个与之背离的结果。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包括抵制企业在内的不少人依然把这个问题仅仅放在天然气价格改革的格局下来看。他们承认在“燃改气”情形下,中石油所面临的保供压力,以及天然气进口价格倒挂产生的亏损,并理解涨价的必要性。进一步的建设性意见,无非是从增加供给入手,要求加快天然气价格改革,理顺天然气价格。问题在于,始于进口天然气价格亏损,进口天然气意愿不高的供给不足,难道不是中石油等少数企业垄断所致?事实上,市场垄断的问题体现在从开采到销售的每一个层面,有限的市场、有限的选择,直接形成了定价权的垄断,以及所有主体都看似无可奈何又无法挣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