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日前,商务部有关人士表示,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增长的势头仍然会持续,也许用不了很长时间,中国对外投资的规模就会超过中国吸收外资的规模。一时间,引发了对中国海外投资是否过快的热议。
其实,这一观点并非没有数据支撑:2012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下降18%,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增长17.6%,2013年1-8月同比继续增长18.5%.但与此同时,担心中国对外投资因走得太快而走得不稳的声音始终存在。如有学者认为,对外投资中存在部分泡沫;有专家主张,中国的对外投资应该慢慢来,不应草率扩张。究竟该如何看待中国对外投资的快速增长?
先来看看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趋势。
近些年,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后复苏缓慢乏力,相应地,不少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没有增加海外投资,有的还撤出了部分资金用以解决母公司的财务困难。世界最大的两个直接投资输出者,也正经历着一些困难的调整。美国财政困难重重,奥巴马政府不愿意大幅削减开支来实现财政平衡,而进行了选择性地增税,对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避税行为采取了严格控制,制约了美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而欧债危机爆发后,欧盟采取的让投资者分担债务负担的做法直接削弱了欧洲银行和跨国公司的财务能力,对外投资能力因此遭到削弱。从产业来看,制造业对外转移进入尾声,服务业的跨国投资虽方兴未艾,但要进入高潮还尚需时日。
美欧经济不景气和对外直接投资的削减,给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留出了一定空间,同时美欧本身也成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近两年增长最快的地区。
而从中国内部情况看,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加和人民币汇率坚挺等宏观环境,也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一些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和部分民营企业,面对国内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也把到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南亚和非洲设立生产基地提上了议事日程。此外,与早些年主要是一些国企或有海外特殊关系的民企到原材料输出国投资矿产和能源等行业不一样,现在中国的海外投资已呈现出越来越多元化的特征,除了建立原料基地外,建立生产基地和销售网络的投资也不在少数,房地产投资也成为热点。而投资于欧美的公司则更将主要着眼点放在获得欧美企业的品牌和技术,为其国内的生产和销售提升竞争力。
上述因素叠加,都将支持商务部对中国海外直接投资的乐观预期。中国正在迎接对外投资的战略机遇期,构成了中国海外投资快速增长的大背景。而从深层看,海外投资不只是企业行为,也与一个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紧密关联,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种表现。从欧美日等一些国家海外投资的历史经验看,中国海外投资的快速增长期将很可能维持在10年以上。
当然,海外投资总要利大于弊,要盈利而非亏损,才可持续。根据成熟的国际投资理论,企业到海外投资,必须具备一些特殊的优势,且应将企业的内部优势与投资所在地的区位优势相结合,才能产生额外的效益。相比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缺乏技术垄断优势。但这并不影响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用资金优势、国内市场优势与被投资地企业的其他资源优势相结合,比如与其研发人才、技术专利、品牌、全球销售网络等进行合作。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全球范围内,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就开始不断增加海外投资,打破了直接投资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单向流动局面。
中国海外直接投资也有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一些投资项目的效益不佳,尤其是一些国企海外投资出现亏损等。某种程度上看,这主要与投资决策过程草率、对外投资目标不明确、对所在国的投资环境了解不充分等原因有关。但这与中国海外直接投资进入快速增长期并不矛盾,中国企业走出去毕竟只有10多年,这一时期因经验不足、公司治理机制缺陷、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发达国家设置的障碍等原因,出现一些投资亏损也属正常现象。而由于腐败等因素导致一些企业海外投资出现亏损,主要并不牵涉是否要加快海外投资的范畴,而属于需要加强反腐和打击犯罪的范畴。因此,当前中国海外投资不该因噎废食、“一刀切”地要求放慢步伐,相反,应加快海外投资经验教训的积累,健全配套服务体系,加快企业自身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等,以更好地抓住这一战略机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