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有观点乐观地认为,三部委“松绑”民营医院医疗价格,丰厚的利润必将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民营医院,对公立医院形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进而缓解多年来困扰民众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看病难究竟难在哪儿?绝非医疗机构供不应求、患者没有地方看病,而是目前医疗体系存在双“金字塔”现象:一方面,基层低级别的医院多,综合性大医院少;另一方面,综合性的大医院患者多,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基层级别低的医院患者少,部分基层医院、民营医院门可罗雀。数据显示,2013年前10个月,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总数之比约为1:1,但全国公立医院总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与民营医院相比均为9:1。
患者为何不愿去就医环境更好的民营医院、离家更近的基层医院,偏要大病小病一齐扎堆公立大医院?关键在于,对患者来说,就医环境、服务质量从来不是首选的因素,他们的第一需求是药到病除、专家名医坐诊。优质医疗资源的极度稀缺、专家名医“一号难求”,使得看病必须耗费大量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产生“看病难、看病贵”。
将民营医院纳入医保等社保定点服务范围,使其有权自定“看病钱”,当然可以吸引优秀医疗人才,从而提供先进的诊疗服务。可这种服务不是人人可以承受的,如前不久上海国际医学中心开始试营业,高端医疗服务的挂号费最高一档暂定1200元,就让不少人咋舌。价格松绑只能缓解部分“不差钱”患者的看病难问题,对于更多的农民、私营企业的职工、个体从业者来说,看病依然“难”且“贵”。
更需谨慎的是,民营医院通过广告打开知名度的惯常做法,反而加深公众眼中民营医院“服务贵”的形象,可能致使市场占有份额“缩水”。届时,民营医院要么因为公众对价格望而却步而“门前冷落车马稀”,要么为了生存维持表面的低价,暗地通过其他途径对患者“温柔一刀”。
民营医院如何走向通过服务换取市场的良性循环?如何成为公立医院的重要市场补充?重要的不在于“放开价格”,而在于推进医疗服务价格公开透明。民营医院可探索公开各地基本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以及其自身的诊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欢迎患者比较后作出理性选择;公开坐诊医生简介及隶属关系,明确哪些医生属于本院职工,哪些来自于其他医院而到本院坐诊,勇于接受患者和社会监督;公开投诉监督电话,打消患者疑虑,争取患者信任。唯有推动医疗服务价格公开透明,才能通过比拼先进的诊疗技术、良好的就医环境、贴心的服务质量来“争夺”患者,一定程度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老大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