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中国审计署9日发布2014年度审计署绩效报告,报告显示,在可用货币计量的审计成果中,2014年审计署财政拨款支出共12.07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256,人均审计成果为9274万元 ,即审计每花1元财政资金,可为国家带来增收节支等经济效益256元。(9月9日 中国新闻网)
审计工作每花1元就能为国家增收节支256元,可谓做到了“一本百利”——如果把这项工作比作是一门生意,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这更赚钱的生意吗?从这个角度讲,我国审计工作可谓在2014年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而无论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讲,还是从保护和节约公共财政角度讲,都应该不断强化审计工作。
前任国家审计长李金华曾讲:“我们是国家财政的看门狗。通过审计维护国家财政、国家财产的安全和有效,揭露那些情节严重性质恶劣数额巨大的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问题。”而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要不断加强审计工作,用火眼金睛看好国家钱财。现在,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们的审计工作在中央和国务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了大量工作,也没有辜负广大公众的希望。
综合来看,今年审计署之所以取得如此好的成绩,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突破了之前一些不敢审计、不能审计的禁区。在6月28日审计署的通报中,审计署公布了46家中央部委的财政预算与收支情况,更是对多家尾大不掉的中央企业进行了点名,把一些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况,全部向社会公布。这在以往是非常少见的。这说明我国当下的审计工作,无论是在范围上,还是在力度上,都大大超越了以往。
其实,和审计署的成绩单一样骄人的,还有另外一个,即用货币数量换算出来的反腐成绩单。去年10月,国外17位经济学家预测,反腐将在2020年使我国GDP提高0.1%至0.5%,随着贿赂对商业的拖累不断得到缓解,按美元现价计算,是一笔约700亿美元的红利。虽然这一算法并不是非常权威,也有许多专家质疑,但也从一个角度说明了反腐工作和审计工作有着一个相同的特点即——投入少,产出大。
从根本上讲,在完善权力监督、实现常态化监管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在把权力这只老虎关进笼子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巡视、反腐,还是审计,都能够带来巨大的红利。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各级、各地政府做好以下三个工作:一是,坚决支持审计、巡视和反腐等工作,要让这些工作敢于“硬碰硬”;二是,要把审计和纪检队伍锻炼成一支支钢铁之师,要把这些监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三是,实现全覆盖,无死角,清理一下所有的犄角旮旯。
在巡视、审计和反腐问题上,只有继续舍得投入,才能让这门产出远远高于投入的生意带来更大的红利。只有在监管上动真格的,才能最终把这些红利套现。而面对这样的红利诱惑,每一位纳税人和普通老百姓都希望:让反腐、巡视和审计等来得更猛烈一些吧!(王传涛)